歌頌生命——南島樂舞
共演節奏與肢體的翩翩神話
2023/04/17
- 文字 / 蔡舒湉
歌舞對南島民族而言,不只是歡慶作用,還有團結族人、鼓舞士氣、敬天地萬物、連結祖靈以及記錄歷史等意義,而就地取材製作的樂器與表演服裝,更展現原住民族與環境的和諧共榮。
亞洲歌姬笑盈盈,輕柔地唱出「甜蜜蜜」表達對情人的魂縈夢牽。但你可知鄧麗君家喻戶曉的名曲,其實是出自印尼蘇門答臘的船歌嗎?動人的東南亞歌謠深深影響當代流行歌曲發展,這些動人的歌謠更濃縮了一部又一部的南島民族生活史。
述說生活的歌曲意境
南島民族的樂舞總是以天然的韻律述說生活的萬種表情。臺灣人熟悉的〈船歌〉改編自印尼巴塔克人民歌〈Sing Sing So〉,其中歌詞「嗚喂~風兒呀吹動我的船帆」描述的正是漁夫的搖櫓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口傳與非物質人類文化遺產的「呼得呼得(Hudhud)」吟唱,則是伊富高人的古老傳統,每逢重要節慶,會以領唱、合唱的形式敘述英雄故事、律法規範與宗教習俗,需約四天才能唱完一部曲目。而關島人堪稱急智歌王,閒暇時喜愛接唱活動「Kantan Chamorro」。
在樂器運用方面,南島民族則強調明快的節奏,例如吐瓦魯人用空餅乾罐或茶櫃木箱打擊節奏,卡納克人的「piloupilou」舞踩踏竹筒、拍樹皮板,伴隨叫喊和口哨聲。又,其實人體也是極佳的樂器,拍擊身體和跺腳打拍子,都在在凸顯南島民族與生俱來的節奏感。
取法自然的細膩舞姿
對信仰「萬物有靈」的南島民族而言,舞姿上常模仿神聖動物的姿態,例如巴布亞紐幾內亞人模仿極樂鳥,吉里巴斯人模仿軍艦鳥飛翔、覓食或求偶。爪哇族的甘美朗以金屬敲擊樂器為主體,風格典雅悠緩,神情嚴肅的演員保持半蹲或挺直姿態,靠細膩的手部動作表達感情,故事多取材自印度史詩。蘇門答臘的巴塔克托巴(Batak Toba)人有「Sipitu Cawan」舞,這種由女性表演的舞蹈具高難度,需小心翼翼地用頭、肩膀、手臂等身體各部位頂住杯子。
裝扮中展現美麗與神聖
南洋歌舞裝扮之絢麗,表現在用鳥羽、花葉樹皮、貝殼等自然素材裝飾服裝,例如:夏威夷草裙舞女郎、馬紹爾恰恰舞者和吐瓦魯人都有花冠頭飾。巴布亞人有極樂鳥羽毛頭飾、珠母貝短草裙,或是在鼻子穿上野豬獠牙。卡納克舞者還會在身體塗上繽紛色彩以吸引祖先的注意。
南島民族視樂舞為娛樂,也是一種嚴謹講故事、講究技巧的藝術,而之所以令人讚嘆,答案就在唱盡人生甘苦,舞出生命萬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