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火山口旁的芒原

自然風芒草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一六九七年的秋天,清朝探險家郁永河踏上北台灣的土地,並在著作「裨海記遊」中,寫下這樣的語句:「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他大概沒有想到,經過了三百多年,這句律詩竟然成為形容陽明山上秋季時分,芒草初開微露泛紅,有如燃燒火焰的經典名句。

原是綠色的芒草,本來就是先轉紅,才轉白,「丹山草欲燃」比喻的紅色芒草,是在描述芒草初開的紅色芒花,遠遠看,真的很像是熊熊燃燒的火燄,彷彿著火的草原。

也有人說,郁永河看的紅芒草,是在小油坑附近,陽明山達人林宗聖告訴我們,小油坑附近的芒草,受到硫氣影響,芒草維持微紅較久,不會像山上的那麼白。這紅色的芒草原,從噴氣孔下方一路延伸至陽金公路,形成台灣芒草最奇特的景觀。

陽明山,是國民政府移遷來台後才取的名字,清朝時期採硫磺,還一度被稱為「磺山」,日治時代的舊稱「草山」則最為響亮。

草山,本不是指一座山,而是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圍繞的谷地,因為長滿芒草而得名。奇怪的是,為什麼草山不是綠油油的樹林卻是光禿禿的草地?數度為陽明山立傳出書的林宗聖說,「這都得感謝東北季風!」

強勁的東北季風,吹過北海岸後,便直衝陽明山而來。林宗聖說,在陽明山區迎風面七百公尺以上、或背風面九百公尺以上,森林不易生長,所以形成以芒草及箭竹為主的草原帶。尤其,被登山界公認為「台灣最壯觀的芒草奇景」,就在大屯山區。

車子從陽金公路轉入巴拉卡公路,往大屯山的路上,氣溫慢慢下降,芒草也越來越密集,在越高的地方,芒草就會越早白。這條大屯山車道,是最能夠輕鬆的欣賞到大批芒草群的路線。

才不過九月底,車道兩旁的芒草就開始抽穗,十月初轉泛紅,在十月下旬進入高峰,一路上,從山頂到山谷,觸及的視線範圍,幾乎都是一片白茫茫的,等待秋風一起,搖曳的芒草群,就像一陣一陣不斷襲來的白浪。



在大屯山,林宗聖指著一根芒草說:「這種背面有白粉狀的,就是白背芒。」以前學界僅把台灣芒草分為兩種,中國芒與五節芒,直到植物學家李瑞宗博士做更細區分,才有台灣芒、高山芒、白背芒、和五節芒。

幾乎爬遍草山每個角落的林宗聖說,五節芒在低海拔分布較多,開花在春夏,等到十月份白背芒熊熊盛開的時候,已不見五節芒的蹤影,不過視覺上兩種芒草樣貌差不多,都是抽穗後先泛微紅,再轉白色。

站在大屯山山頂的觀景平台,能夠清楚看到大屯南峰、西峰、和面天山的輪廓。在這裡恰好能印證東北季風草原帶的說法,再怎麼高聳的樹木,到了一定的高度,似乎就到了極限,再往上,只剩強勢的芒草占領山頭。

遠眺密布在山頂谷間的芒草原,在面天山背後,辨認的地標則是櫛比鱗次的淡水高樓,和方形的台北國際商港,仔細一看,竟是淡水河流入台灣海峽的景色,河水流流轉轉,彷彿一切都靜止下來。

天氣晴朗的時候,芒草被陽光照成金黃色,湛藍的海洋也閃閃發亮,有人說落日的時候更美,真的是毫無疑問。

想看更壯觀的芒草,要往更未受過破壞的秘境裡去。

屬於大屯火山群的小觀音山,因過去受到軍事管制而顯得沒沒無名,事實上,這裡有一座全台灣最大的火山口,直徑達一千二百公尺,比直徑六百公尺的日本富士山還大上四倍。跟著林宗聖的腳步,從昔日的戰備車道切入登山小徑,一路往山頂攀升,經過二十分鐘的路程,就抵達小觀音山西峰的起點。

西峰的稜線,也就是火山口的部分邊緣,順著山稜走,不時伸頭往下張望,弧形的火山峽谷,實在大得不可思議,又好像隨時要把人吞沒。

前進的時候其實根本看不到路,因為長得與人齊高的箭竹又硬又刺,只能用手撥開,低頭順著人跡,奮力地往前開拓,一不留意,腳就踢到堅硬的火山石而痛得叫出聲。



山底下明明是酷暑三十幾度的氣溫,到了山頂,有如進入一個大風櫃,強勁的季風颳來陣陣狂野,一下子就讓人凍到發抖。站在這裡,恍然明白這麼有威力的風,難怪只有芒草與箭竹能頑強地抓住土壤,在岩石間奮力地往上生長。

當穿出箭竹林的那一刻,視野豁然開朗,不禁要驚呼出來:這就是傳說中的福爾摩沙呀!往前看,標高一○四八公尺的西峰就在前面,雖是夏末的九月,稜線上卻已被白背芒占滿,抽穗、泛白,偶爾風把雲吹開,陽光就把芒草群照成發亮的金黃色。

穿過芒草,再往前看,西峰的左側是淡水,右側是北海岸的金山、三芝,被又湛藍又透明的東海包圍著;左手邊是剛剛才登上的大屯山,右手邊則是那深又闊的火山口;往回看,是小觀音山頂、七星山、和密密麻麻的台北盆地。雖然高度才一千公尺多,站在這裡,卻覺得站在世界的頂端。

風聲很大,但是心情卻變得安靜。台灣秋天極致的美景,竟然就在離台北這麼近的地方。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