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五分鐘搞懂自救六式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山中發生的大狀況,常由小問題累積而來。例如沒多帶一套衣褲以備換下溼衣服、以致越來越冷趨近失溫(本刊記者之前在杉林溪登山採訪時,就有隊友未帶備用衣物,甚至穿最不容易乾的牛仔褲);該補充水分時不留心自身狀況、怕上廁所就不喝水,導致嚴重的脫水甚至休克;輕忽水泡,產生傷口,甚至更嚴重的感染問題。如果在第一時間就能把小事化無,許多可怕的事件就不容易發生。如果你在戶外發生狀況,以下是「米亞桑戶外中心」講師林政翰所歸納、最容易遇到的六大問題,現在立刻花五分鐘搞懂,遇到了(包括由天災造成的),可以自救也可救人。

水泡

水泡其實是可以預防的,身體事前一定透過紅腫、腳痛,不斷的告訴你,但經常被忽視,仍然名列山中最常發生的狀況之一。部分原因來自扎腳新鞋,台北山水登山用品店店長余秉恕建議,挑鞋應先挑合腳,再考慮功能及樣式。

開始紅腫時,用醫療用透氣膠帶繞三圈防磨即可;若已經出現水泡,試著拿泡棉、厚衛生紙或其他有點硬度的材質,繞著傷處墊出甜甜圈狀,把水泡圈在中間,外包層層膠帶,避免再讓患處遭摩擦。通常三至五天,組織液就會被身體吸收,水泡自然消失。但若已經磨破,就將死皮掀開除去,當作傷口處理。

傷口

處理傷口時,「快就是慢」──指切忌急著草草處理,造成事後感染或傷口嚴重化,痛苦反而拖更長。莫拉克水災中,就有災民原是紅腫痛的小傷口,處理不佳而擴大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清洗是絕對必要且重要的步驟。但山中乾淨的水很珍貴,怎樣用最少的水做最有效的處理?可隨身攜帶一支針筒加軟針頭、被稱為「蝴蝶針」的套件。將傷口上的死皮用鎳子或剪刀(瑞士刀中或有)翻開,針筒裝乾淨水後射出,可以提供相對強且集中的水柱,將傷口裡外徹底清潔再包紮。

骨折

一般處理即夾板固定,防止骨折處惡化。在戶外沒有制式夾板,可用身邊的物品替代,如登山可用登山杖、划船可用槳,露營可用帳棚營柱,再不然就找強度夠的竹筒、樹枝等,先在這些替代的夾板內側以布襯墊(以免痛),再以寬布條或大力(寬)膠帶綁住。

若是關節受傷,固定上下的骨頭;骨頭受傷,固定上下的關節。膝關節受傷,要將大腿、小腿兩截一起固定。小腿受傷,則將膝關節和腳踝牢牢固定。

失溫

失溫也是可以預防的,有狀況發生不要忍耐或硬撐。如衣服濕了必須立刻換(所以一套備用衣物必定要帶),天候不佳要立刻找遮蔽物,感覺寒冷要立即保暖或生火,千萬不要有「再撐一下」的觀念,這都是警覺性不夠。

遇雨或強寒時,可用隨身攜帶的輕量外帳(Fly)或緊急避難帳(最輕者僅一百公克),不需攤平撐開,將自己團團包在裡面;或是兩三個人一起,每人兩手抓著邊緣蹲下即可。裡面空間小、回溫快,空隙少,保暖、防雨的效果最好。

蜂螫

蜂螫造成的過敏反應,正確觀念是:須以藥物如抗組織胺控制。但一般流傳的尿療法,經林政翰親身試驗,仍有消腫效果。原螫到手指之間的傷口,腫至手腕處,經尿療,二至三小時可消腫。至於留在皮膚表面的蜂針,最好以鎳子取出,若無鎳子,可拿提款卡或類似卡片順向刮除。

脫水

此種狀況應重預防。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尿量,若較在平地時的尿量少,就需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也不要怕上廁所麻煩就不喝。並應沿路適度補給,否則都是處在輕微脫水的狀況。但一小時以1,000c.c.為限,再多身體也吸收不了。

*WFR(Wilderness First Responder)野外急救課程

如果你對登山有興趣,想更全盤了解緊急狀況的處理手法,這是國外的戶外活動領隊,例如山岳嚮導、滑雪教練等專業人員必備的執照。在台灣由米亞桑戶外中心,引進美國WMA(Wilderness Medical Associates)機構發展30多年、推廣至30多個國家的課程。原意就非專供救難人員來上課,而是以登山愛好者及有志從事戶外嚮導工作的人為服務對象。

全程共72小時,除教材系統化,克服傳統上找各科醫師分別教而不連貫的問題之外,課程特色是在山區實地操練,甚至化裝演出,增加臨場感與緊迫性。參加高雄大學登山社的方翔,因為親眼看過學長墜崖,頸骨折、肩脫臼,深感若在山中活動,意外處理必須盡早學起來,便主動報名。

此課程一期學費28,500元。對熱愛戶外活動的人而言,這樣的保命錢其實不貴。能自救亦能幫忙救人,也才不會麻煩到救難人員,被念說浪費國家資源了。

*米亞桑戶外中心

網址:http://www.miasan.com/

主要講師:林政翰,曾為攀岩國手,現為消防署山區救難訓練初級班暨進階班教練。通過加拿大Yamnaska登山學校登山訓練、通過美國WMA(Wilderness Medical Associates)主持之WEMT(Wilderness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野外急救認證、美國WMA野外急救教練資格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