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蔡穎卿提供

蔡穎卿提供

蔡穎卿提供

蔡穎卿提供

蔡穎卿提供

蔡穎卿提供

蔡穎卿提供

蔡穎卿提供

動手做 多感官啟發

職人媽媽,廚房裡教創意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打發的蛋白,脫離了原始透徹濃稠的質地,轉而為光滑細緻雪亮。一雙小手,將這朵朵像是隨時會消失的雲捧在手上,輕輕緩緩的和上麵糊攪拌調和。孩子的臉上一開始帶著生怯的模樣,接著驚喜浮現,最後開心的笑容就藏不住了。

這是親子教育作家蔡穎卿頭一次帶著小女兒翁書旂(Pony)在廚房裡做蛋糕的畫面,母女兩人靜靜的享受當下的專注。恐怕連許多媽媽都不曾徒手攪拌麵糊與打發的蛋白,蔡穎卿卻在當下放手讓女兒去嘗試,她觀察著Pony的表情,隨著女兒眉宇之間的細節變化,她相信:那天Pony已經用雙手享受了一種超越視覺的美與經驗。

蔡穎卿喜歡帶孩子從雙手的實作中去體驗生活,她在《廚房之歌》中說:「『觸摸』」是了解事物最直接也最實際的方式。觸摸使人的心靈和事物之間有了溝通,因而產生了一種了解和親切,所以我總是鼓勵孩子凡事動手,親力親為。」

兩年多前,蔡穎卿在新北市樹林區開設廚房工作室,開始舉辦「小廚師」的活動,以「情境教育」的方式,帶著孩子當一日的廚師。從廚房的內場工作備料、烹飪,到外場為客人點菜、上餐到埋單,孩子們通通都要經歷,活動的目的不是要訓練小朋友成為大廚師,而是要讓孩子從整個工作的進行中,去理解每個工作的環節與邏輯,小小的成就感與自信也從此間慢慢累積。蔡穎卿說,有了這份「完成任務」的經驗,今後即使是做廚房以外的事情,也不會感到害怕。

參加過小廚師活動的數百位孩子中,多數是小一至小六的孩子,但最小的只有三歲多。「三歲多?能下廚嗎?」大人都會這麼問。然而,當天這個還穿著尿布的小女娃連續工作四個小時,一語不發,只專注在自己手邊的事情,近乎虔誠的處理食材,看起來成熟又穩重。

她先是將手中的馬鈴薯削皮,慢慢的熟悉刨刀的使用方式及節奏感之後,接著又開始刨去大黃瓜的外皮,由左至右,緩緩的刨出一條長長的深綠色外皮。雖然都是需要去皮的蔬菜,但兩者的觸感、顏色與氣味卻完全不相同。

馬鈴薯皮薄有小芽眼,去了外皮之後會感覺到帶點顆粒感的澱粉質;大黃瓜深色外皮下,藏著透綠細緻的內裡,一邊刮、水分帶著清香緩緩滲出,滑溜滑溜的。

這些新鮮菜蔬的自然氣息與長相,是感官最真實的第一線接觸,完全屬於孩子私有,是在書本上或學校裡找不到的生活美學經驗,卻是你我廚房中可以找到的:聽爐火的聲音、聞蛋糕香氣從烤箱裡鑽出來的味道、麵粉變成麵糰之後,觸感完全不同……。最後,這些成果又可以跟家人分享。

有機會進廚房體驗的孩子,也像是一個個的小小藝術家,用心呵護照料著自己的創作。

在小廚師的體驗過程中,蔡穎卿只給予簡單的示範與指導,就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她說,孩子通常試個三、五次,就能抓住訣竅,只是,既忙又趕的大人,經常連這樣的時間都沒法等。蔡穎卿說,「媽媽三分鐘要完成的事情,你們願意在一開始讓他們用五分鐘嗎?」

也有個頭嬌小的孩子拿著一把大菜刀做菜,那畫面多少讓人看了有點心驚膽跳,但蔡穎卿卻泰然自若的說:「小廚師活動開張以來,從來沒有孩子切到手,唯一一次切到受傷的,反而是一位大人。」整個活動中,蔡穎卿也會讓孩子理解如何安全工作,像是手應該如何拿刀及下刀;或是掀鍋蓋時,必須注意要朝與自己相反的方向掀開小縫,讓蒸氣緩緩跑出。

在工作室中,有一大個裝滿各式碗盤的大廚櫃,圓、方、橢圓、大的、小的、素樸的、帶有花色的,讓人一眼看不完。她會讓孩子挑選自己覺得合適的餐具,讓他們自己去思考:「今天的鮮蝦沙拉,適合什麼樣的盤子?」方形的透明瓷盤讓用餐者最直接感受到視覺的變化,讓菜餚看起來細緻;圓形的瓷盤留有一圈白邊,會讓擺盤更為優雅且具有美感。

同時,這些小廚師早上的準備與製作,是為了中午出菜給自己的父母,以及餐廳中的客人。每個讓孩子接待過的大人,都驚訝萬分,教育學者洪蘭為此寫了一篇「生活即教育」的文章,她說:「我們看得下巴都掉下來了,這麼小的孩子可以端湯而且不會打翻,太驚訝了,可見只要我們給他機會……,孩子從餐桌的擺設、餐具的安排、上菜的順序、服務的態度上學到最真實的一課生命教育,以後有服務他人的心,也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

蔡穎卿回憶,忙碌的母親在她小的時候,也是這麼帶領、信任自己的,母親將她當成工作的好夥伴,仔細的教導她,給她練習的機會,並在一旁靜靜觀察,然後就完全放手讓她去做。當時的她知道自己被委以重任,也會專注用心的完成任務、不負所託。

廚房像是個五感的小宇宙,透過做菜過程,孩子在這些小宇宙裡獲得專注與快樂,細微的觀察力,就能發揮在生活的每一個面向裡。

【延伸閱讀】給孩子的廚房

邀孩子下廚,體會生活美感

蔡穎卿建議,邀孩子下廚,越日常越好,從洗米、揀菜開始,體會這是每天都要執行的生活態度。每個動作,都有其美感與邏輯存在,父母親可以在旁引導,像說煮好的米飯要好吃,就不能少了鬆飯的動作,這樣才能讓米飯粒粒飽滿。鬆飯之後,也不要忘了將鍋蓋上的水氣給擦掉,否則水蒸氣回流,就會影響米飯口感。在烹煮過程中,父母也可以準備一只「嘗味碟」,帶著孩子品嘗每口食物的味道,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被慎重對待的。

觀察孩子,給予適合的工具

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相同,適合先執行什麼樣的動作或工具,得靠父母觀察後給予機會。

以3歲的孩子為例,可以先讓他使用打蛋器、擠汁器、餐刀等較容易上手且較安全的工具。

一開始,可讓孩子使用餐刀切軟質如豆腐的食材,習慣之後再進階切香菇,如果刀子的使用狀況不好,就可以讓孩子以剪刀來代替,而不是硬生生的把香菇給換掉,須注意孩子的感受。剪刀其實是很適合小朋友操作的工具,也可以讓大一點的孩子用來剪肉。若要使用大型的中式菜刀,身高要夠才能站立握刀,通常小三以上的孩子較合適。

安全觀念先行

使用工具前,父母要先給予指導,像說握菜刀須採站姿,中指、無名指、小指三指緊扣在刀把上,拇指、食指各扣住兩側刀面。使用削刀處理食物,可從長條好握的小黃瓜開始最安全,再來則切皮薄的馬鈴薯,進階到蘋果。另外,像是掀開鍋蓋時,應該朝跟自己相反的方向掀開小縫,才不會被蒸氣燙傷。要拿燙的鍋具,利用乾抹布會比濕抹布來得安全,因為水的導熱快,用濕抹布反而會更快感覺到燙。

小檔案_蔡穎卿

專事生活工作的教學與分享,開設bubu生活工作室,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等。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