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手的思考

3領域達人分享:動手做!突破大腦的舒適圈

2016/08/18

  • 文字 / Xenia Chien
  • 圖片提供 / 陳怡媜
LINE分享 FB分享

初夏,台南一處安靜的老社區傳來陣陣聲響,探頭看,透光屋頂下有人忙著操作機台切割木頭、有人手持榔頭敲打組裝,木屑在光影中飛揚;轉向另個房間,一群人安靜的圍著長桌,反覆組合著手上的植物、在木框上鑽羊眼釘、用縫衣線固定苔球形狀,空氣裡泛著潮潤的植物氣息。偶爾,幾個老居民走過,好奇的問起:這幢荒廢許久的老屋,怎麼今天這麼熱鬧?

原來,這是文化部「藝術浸潤空間計畫」的一環,由長年在台南推動老社區活化的打開聯合建築師劉國滄推動。「老房子讓人感到溫暖,是因為充滿手作的痕跡。」劉國滄說,從磚瓦的疊砌、木結構、門窗雕花都是匠師以雙手慢慢打磨而成,蘊含的手作溫度是現代建築難以取代。

因此,在構思社區活化的方式上,除重現老工藝與時間的痕跡外,他也試著將「動手做」變成空間活動的一部分。劉國滄邀來建築師安郁茜規畫設計,透過木作、植物創作、毛氈、布編、篆刻、彩繪石頭等課程,讓參與者透過手作找回身體的感知力,由點而面的與生活的空間結合。

然而,什麼是身體感知?又為何要找回身體感知?

「身體感知力是創造力的由來,而手作是起點。」社會趨勢觀察者詹偉雄說,從經濟學來看,「創造」才能獲取最大利潤,而創造取決於身體感知。如二○一○年市場分析,一支iPhone手機,代工的鴻海僅能取得二%的利潤,但蘋果(Apple)卻能取得六五%,前者講究「創新」,對應的是理性、精益求精,後者是無中生有的「創造」,對應的是Body Knowledge(身體感知)。

蘋果、索尼(Sony)、法拉利(Ferrari)三者有何共通點?

「他們都是大量運用身體感知的案例。」蘋果從iPod、iPhone到iPad,賈伯斯堅持的「大拇指工學原理」、「觸控面板」,改寫了手機的單一功能,iPad更打敗小筆電成為智慧休閒生活代名詞,背後靠的是工程師不斷透過手的觸碰、操作、交談才能完成設計。日本索尼每年派遣五百位工程師到全國景色最美之處,用肉眼觀看後回來依據所見,調整寫出電視機的最佳顯色韌體;法拉利汽車更是根據車手的身體感知研發打造而成……。


在西方,身體感知訓練早已成為基礎教育的一環。「國小的勞作課比數理還重要,因為透過手作,身體自然會慢慢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詹偉雄表示,特別是在工業革命後,人口向都市集中,人與人間的關係陌生化,過度分工使得身體感知鈍化,手作便成了彰顯、展現,與找回「自我」的方式。「在我看來,攀岩場內幼稚園的孩子,遠比坐在科學園區辦公室裡的人要來得有創造力。」近來迷上爬山、攀岩的詹偉雄語重心長的說。而近年興起的騎自行車環島熱也是一種身體感知的召回,「普悠瑪三個半小時就到台東,為何要汗流浹背的騎蘇花公路?」那是因為經過稻田時能看到隨風搖擺的稻浪,感受高高低低的路面,聞到雨落在土地上蒸發出的氤氳氣味、經過養雞場的糞便味,「這些都是讓我們變成創業家的社會改造工程。」

且讓我們透過不同世代的傳統藝匠、創作者與學者,看他們如何透過手作喚醒身體感知,進而展現在工作上,豐富生命經驗。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