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如何在保存廢墟之餘維持當初原貌,是個兩難問題。挪威海德馬克遺址博物館由普立茲克獎大師Sverre Fehn設計,以玻璃大型鋼構保護十三世紀教堂遺址;西雅圖瓦斯廠公園(圖)和克里夫蘭舊鐵橋則保留原樣,訴說城市的民生與產業興衰軌跡。(來源:李清志提供)

廢墟再利用 城市史活教材

建築學者 李清志

2016/05/26

LINE分享 FB分享

李清志眼裡的廢墟絕非荒涼無趣,相反的,那是一棟建築最有魅力的狀態。他對廢墟的好奇從年輕時萌芽:「我以前常騎車到北投公園旁的圖書館準備高中聯考,中午休息時間就跑進隔壁的廢墟閒逛,沒想到,那裡竟成為現在的溫泉博物館!」李清志笑笑的定義廢墟:「首先必須『被人遺棄』,但如果被鬼占據就叫鬼屋,樹占走就是樹屋囉。」

外號「都市偵探」的李清志常透過建築專欄分享各式各樣的廢墟實例,例如英國貴族曾在十八世紀左右熱中興建「人造廢墟」(Artificial Ruins),原因不外乎炫耀財力:「當時西方建築景觀界追求廢墟之美,許多豪門庭園除了開闢種滿東方奇花異草的溫室,還刻意加入石柱等的人造廢墟,藉由這類手法重溫大英帝國探索古文明的異國情調。」參照歷史外,李清志也以漫遊各國城市的實際經驗,讓讀者看見多元的廢墟風情,新舊建築相安並存成為彰顯都會特色的開放園區。

「西雅圖聯合湖畔的瓦斯廠公園(Gas Works Park)是美國所剩不多的瓦斯廠工業遺跡,以前煤礦可提煉燃料供市民使用,而今,巨大廠房和重機械仍完整留存在綠意盎然的公園內,望向湖的對岸還能看見繁華的西雅圖市區與地標太空針塔(Space Needle)。」一九五○年代由於市區引進天然氣,工廠停用,裸露的大型管線保存至今,成為記錄西雅圖發展的活教材,此處更定期舉辦戶外活動及音樂會,成為市民喜愛的休閒景點,廢墟與城市生活步調融合,也能引起外來遊客對當地產生更多好奇和興趣。

「如果主政者對城市的想像停留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現代主義,不斷追求進步與建設,認為老舊和破敗的廢墟都要從地圖上抹去,替換成新穎空間,這樣無法塑造一座城市的特色。」在此思維下,廢墟的存在顯得多餘,既滿足不了現實所需,也無法符合「古蹟」認定標準,只好夷為平地。

「期待台灣未來有股趨勢,會珍惜老屋、老工廠,針對原有特色進行原汁原味的改造,才不會在保留之餘顯得虛假。」廢墟如同都市裡被遺忘的空間,等待重新利用或拆毀,每棟廢墟都訴說在地的一段故事,端看有沒有機會讓眾人聽見。

小檔案_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一九六三年生,自幼嚮往電影中的偵探生活,後自命為「都市偵探」,致力建築與跨界藝術文化探討。著有《巴哈蓋房子》、《建築異型》等,並帶動「建築旅行」風潮。
FB粉絲頁:www.facebook.com/taipeibatman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