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從200到3的飲食革命

關於餐具的經典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餐刀和叉子躍上餐桌,是近五百年來的事。最早使用叉子是義大利威尼斯人,十六世紀時,在文藝復興時期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梅迪奇家族,將女兒凱薩琳嫁給法王亨利二世,叉子才開始傳到法國,而亨利二世的兒子亨利三世(西元一五七四—一五八九在位)受邀到義大利威尼斯時,仍對餐桌上的兩齒叉大感驚奇。可見當時法國在生活品味上,還落後於義大利。

用刀叉前,人們都用手抓食物,刀叉是貴族才用得起的餐具。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為便於機器大量生產,餐刀的刀身已經平行。西方設計思考是一物一用途,因此牡蠣、吃生菜、挖龍蝦、吃水果,都有不同叉子。英國維多利亞(西元一八三七—一九○一年)時代,同一系列餐具可有二百多件,可以想見,一次上流社會宴會所要準備的餐具,有多可觀。

刀叉漸普及為平民使用、且進入繁忙的工業化社會後,漸簡化成刀、叉和湯匙三樣。

種類簡化了,餐具的材質和顏色卻百花齊放、多樣化起來。一九四八年,奧地利籍的設計師Gaby Schreiber即推出塑膠製的湯匙、自助餐盤。而如今常見、代表高雅、簡潔的白色瓷器,以及活潑、可自由搭配的彩色陶瓷餐盤,也分別在三○年代和五○年代問世。

第一套極簡刀叉組

1915

橡木果餐具

設計者 Johan Rohde

品牌 Georg Jensen

如今的極簡餐具設計,最早可追溯到1915年這套橡木果餐具。這是19世紀晚期一位藝術激進分子約翰.羅德(Johan Rohde)所設計,當時新藝術風格盛行,但他理性的認為,只要從大自然找到最簡單的元素,運用在設計上,減掉不必要的裝飾,造型本身就是裝飾,因而成為簡約餐具的先驅。

橡木果系列餐具,就是約翰.羅德擷取大自然橡果的元素,但卻不將橡果雕滿刀柄,反而將整體刀柄處理像古典柱子,而在刀柄的柄端則是重點橡果雕刻。橡木果餐具問世後,深受歡迎,這一系列刀叉組,在全盛時期高達220件,目前也有80件餐具組,單是湯匙,就有晚餐匙、午餐匙、茶匙、咖啡匙、濃湯匙、清湯匙……等,令人目不暇給。

1919

花團錦簇(Blossom)

設計者 Georg Jensen

品牌 Georg Jensen

花草是餐具上很典型的圖案。其源頭來自於「新藝術」(西元1890—1905年)。在新藝術風潮下,設計師將有韻律感的花草線條,直接放在當時的馬賽克門窗、家具和建築上。

而丹麥知名銀飾品創辦人喬治‧傑生(Georg Jensen)也將「新藝術」自然、弧線感用在珠寶設計上,後來,逐漸拓及餐具。像這款「花團錦簇」,是以複雜彎曲線條、互相纏繞的花、枝葉,以鏤空的雕刻,抓住花苞即將盛開前的一刻。這款餐具,堪稱喬治‧傑生精緻餐具的代表作品,至今還是歐洲上流社會所使用銀製餐具代表。

第一套白色瓷器餐具

1931

1382桌上用品(1382 Form)

設計者 Hermann Gretsch

品牌 Arzberg

1928年在柏林舉行優良設計博覽會上,有人問發起人之一赫曼‧格雷奇(Hermann Gretsch)博士,為什麼沒展出瓷器,赫曼回答,因為在瓷器領域上還沒看到稱得上優良設計作品。

這評論傳到當時以瓷器聞名的Arzberg公司。Arzberg老闆又驚又怒,他乾脆邀請赫曼‧格雷奇為他們設計「優良的瓷器」,所以有經典的1382餐具的誕生。

1382包括盤子和杯子,都是全白的瓷器,是Arzberg第一套白色瓷器,也是德國簡潔現代主義的代表。後來Arzberg製造時,有時會在杯緣和盤緣加上顏色。當時一位評論家給1382極高評價,稱之「實用、樸實、簡潔風格比膚淺時尚更具經典意義」,這套餐具至今還是Arzberg公司的暢銷品。

混搭風,從碗盤開始

1952

Teema餐具(Teema)

設計者 Kaj Franck

品牌 iittala

整套餐具有不同顏色,卻可以自由搭配的概念,最早是50年前芬蘭工業設計師依‧弗蘭克(kaj Franck)的構想。他認為用餐方式並非一成不變,可更靈活和非正式。於是設計出一套有白色、黑色、綠色、黃色,各種顏色可任意組合搭配的陶瓷餐盤。

這套餐具不占空間、易於收納、也方便替換,非常貼近現代生活需要,尤其他去除盤中繁複的紋飾,並仔細從盤的邊緣和中心設計出一個角度,方便收納時層層疊放。這套餐盤至今還是歷久不衰,還繼續在iittala生產。

第一個為幼兒著想的餐具

1951

小孩子餐具(Child cutlery)

設計者 Kay Bojesen

品牌 Rosendahl

1930年中期,美國正瘋狂「流線」造型的工業設計,鋼製材質開始運用在餐具上。丹麥設計師代表之一凱‧坡約森(Kay Bojesen),因應戰後簡便的現代生活,也開始設計鋼製的餐具。

他為小朋友設計的餐具,有一個類似推鏟的設計,年紀小的兒童無法使用刀叉,但可以用此推鏟將食物推成一堆,再用湯匙盛起。圈狀的湯匙把讓小朋友方便抓取,凱‧坡約森後來還為小朋友設計木頭玩具,也同樣充滿流線感,堪稱是現代兒童餐具和玩具圓滑線條的濫觴。

餐桌上的太空競賽

1957

AJ餐具(AJ)

設計者 Arne Jacobsen

品牌 Georg Jensen

從二次世界大戰後,50年代的社會氛圍充滿樂觀主義,普普風應運而起,美蘇太空競賽帶給許多太空的想像。這時,丹麥建築師和產品設計大師阿爾內‧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設計的蛋椅、天鵝椅,表現出一種未來美感。

1957年,雅各布森設計的這套扁平餐具,則將餐具視為雕塑作品,猶如他的建築,沒有多餘裝飾,由本身材質表現。而這餐具出現在史坦利庫柏科幻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入選的理由是它帶給人們未來的想像,即使如今看來,這餐具還是具有未來感。

【延伸閱讀】你可能不知道 --叉子

如今西餐禮儀中用刀叉的習慣,大約花了六、七百年才養成!早期西方人用手吃飯,11世紀時,用叉子吃東西的人,是當時的異類。就像現在如果有人用手吃飯,被視為異類一樣。叉子從義大利傳到法國、再傳到英國時,已是17世紀,當時把叉子帶進英國的旅行家科里亞特還被友人戲稱是「拿耙子的男人」。叉子等餐具在皇室貴族間,比平民社會流傳得更早,14到15世紀間,法王查理五世、義大利梅迪奇家族的財產目錄中,都有叉子和湯匙。(文‧李采洪)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