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蓋得越少 住得越好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宜蘭縣礁溪鄉,曾家有塊地,打算起新厝。然而,建地位於繁忙大馬路邊,卡車鎮日呼嘯,灰塵噪音全天伺候。這一家並必須住、辦(同時有中醫診所與中藥行)合一,三代同堂。還有還有,狹長基地深達四十公尺,寬十二公尺,陽光、空氣勢必難抵達中段房間。且基地一旁已有棟長方形盒子似的樓房,表示這一側幾乎已無開窗可能。

新的曾家,採光、通風、靜音、冷暖調節,在在是考驗……。你所能想到,傳統台灣街屋與家庭結構面臨的居住問題,曾家都遇見。這樣多限制,還能造出綠建築嗎?答案,是令人歡喜的「yes」。

後來,業主曾醫師告訴建築師郭文豐:「我的簿子裡有兩百個問題,你差不多都幫我考慮到了!」而且,曾宅還獲得二○○六年的宜蘭縣優良綠建築設計技術評選獎勵。

他們並非為了蓋綠建築而蓋。而是,業主和建築師共同想解決的事,本是綠建築要解決的事。況且,綠建築的標準,原來就是好建築的基本標準啊。曾醫師自承,之前對建築沒什麼概念。會想買地自建,實是因為在同一條馬路上的老屋,遭逢兩次道路拓寬,越切越短,不敷使用了。經人介紹曾在宜蘭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的建築師郭文豐之後,他才知道:原來街屋也可蓋得這麼綠,本來他打算照一般樣式蓋一蓋,盡快搬遷就好的。

曾家會繼續在路邊買地,當然有開業考量。建築師郭文豐就不將臥室、書房等需要安靜的房間排在馬路這一方,並在二樓臨路側立了一面一層樓高的牆,幾無裝飾,只在牆上一側開了一細長洞口,以免過於單調,解決這問題(左頁圖)。

我們行至二樓,果然安靜不少,不像一般街屋面路的一側永遠得門窗緊閉,才有類似的效果。重點是:這也得屋主願意減少室內面積,才能換得緩和馬路衝擊的空間。二樓這立面圍起的一區,就只是個陽台,偶爾晾晾棉被,剛好西曬陽光強的很,而且通風。後方才是客廳。到了三樓,房子更往後縮,也是先來一個陽台,後方才是神明廳。



多數台灣街屋則是塞得滿滿的長方形。這表面上高度運用坪效,沒有一個地方犧牲掉、沒用做房間。事實上,這卻是大大犧牲了陽光與風自然飄入屋內的好。

回到一樓,由於房子太深了,中段房間的通風與採光勢必受阻斷。想解決這問題也很簡單:再度不要房間,闢做中庭即可。而且,曾醫師夠阿莎力,同意讓建築師開了一個高達三層樓的中庭。這麼一來,曾家二、三樓面向中庭的房間也得救了,光明無比。

其實,曾宅中庭都不大,郭文豐說叫它做「天井」,就可以了。有同業問他:這樣的天井大小夠嗎?他答:夠用就好。話說中庭的好,台灣古早街屋都明白。有些人家不只在其中種花蒔草,還養魚呢。只是它後來被工商社會所謂的「效率」打敗,變成沒用東西,都被填充成黑漆抹烏的房間了。

但是,來讀讀礁溪曾宅獲頒宜蘭優良綠建築獎的理由之一:「充分配合建築使用需求,營造出尺度合宜之各類中庭,並利用圍塑於中庭四周之建築外殼開口,巧妙的將中庭風充分引入室內。」

以曾宅最大的、一至三樓高的中庭(天井)來說,對外一側的牆是空心磚、清水磚,風就能吹進來。熱氣則能經由天井上升,創造對流,環繞這天井的房間就會自然涼了。再搭上近期最熱門的節能話題:自然的中庭風若能多吹,冷氣就能少吹,錢都省下。且自然風肯定比機械控制的恆溫好,如此一來健保費也不必多花,怎曰無用?

曾宅天井,還有其他作用。一樓天井設在曾醫師父親所開設的中藥行這一邊,曾父的臥房(老人家愛顧厝,堅持要將他的臥房設於一樓)和起居空間在後方。若曾爺爺曾奶奶人不在前方店內,但有人客來,他們望過天井即可知道。

這天井一側是鄰居空地,尚未蓋屋,讓曾家通風、採光暫時更加分。另一側則是曾醫師的診療間,兩者以大片落地窗相隔。中醫有時需用到藥浴、薰洗療法,以前在狹小舊診所,患者只能面壁思過。現在,他們面對的是植物綠意滿盈的天井小院,心情舒緩多了。



二樓另一側,曾家再度大方給了個第二個天井,有一樓高。這讓它旁邊的父母房可以開窗。不僅採光好,通風也佳,解決了宜蘭多雨濕氣重問題。 話說夠用就好,曾宅樓梯不寬,也是如此思維。原來中藥行裡年代久遠的中藥櫃、中醫診所既有的設備,沒壞,亦是能用當用。雖然有能力自己蓋房子了,但是,過度消費與浪費不是他們的哲學。「綠建築,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自己凡事也精簡的郭文豐說。

最精彩的再利用,是挑高書房夾層的地板──本是曾家舊宅防颱板,Hinoki(檜木)喔。這麼高檔的好貨,丟掉是「討債」。修整一番配合尺寸,就成了新地板,剛好也展現了綠建材的妙──本來就有機的材質,例如木頭、石材等等,不但製造時產生的廢棄物少,自身也不會變成廢棄物,更對人身心健康有益。

提到曾家書房,簡直是曾家客廳了。這家人都愛書,書房成了空間經營重點,奢侈的有兩區。一區緊鄰二樓天井,挑高的另一區,則面對後院。兩者光線皆亮得沒話說,白日看書足足有餘。

面對後院之書房,綠意景觀豪華:右一株玉蘭,左一株大葉欖仁,中間一窪利用頂樓回收雨水集成的小水池,池畔一個傳統「水抽仔」(抽水幫浦),鄉間童趣再現。曾宅的雨水再利用,也是它榮獲優良綠建築獎的理由之一。不過,建築師郭文豐輕鬆的說,這是為了好玩啦。

當然,想好玩也得業主同意。能接受綠建築新觀念的曾醫師,同時不厭舊,很中意洗石子外牆、木作、磨石子地板、紅磚等復古工法與建材(剛好也是古早的綠厝蓋法)。一方面,他也希望每個樓層的地板等裝潢有些變化。所以,在曾家,轉個彎就常和兒時老屋各種回憶相遇,溫暖。

曾醫師自己最愛的,則是後方立面,也是他們夫妻倆主臥室的這一邊。規則中帶變化,屋頂有平有斜,陽台不一個樣,空心磚配置得當。相較於前方素素的立面,豐富多多。不過,曾醫師一點也不介意這精彩立面擺在尾巴,「我們自己知道就好。」



同樣不說出口的,還有曾家對鄰居的善意。為了與緊貼他家的一戶彼此能呼吸,曾家在靠近那房子的一側,有條通往後院的戶外退縮走道,達三層樓高,等於是曾家第三個狹長的天井。這讓出了一道能通風採光的空間,對自己好也對鄰居好。不以鄰為壑,也是綠建築要義。不過,鄰居似乎不能體會這好心,最近竟又在二樓多封了一道牆……。

另一段插曲,發生在曾宅外牆上漆時。老師傅堅持撥水劑(或稱防護漆)要抹厚一點,才能保護底漆,而且認為這是幫業主「加料」。其實撥水劑只要薄薄一層就夠用,多塗對人體不好,而且日久會發黃。老師傅認為要他改是不尊重他的專業,打算向熟識的曾老先生告狀。很有個性的曾醫師則堅持原則:「現在蓋新房,是聽我的,不是聽我爸爸的!」

除了這一段,曾宅興建過程愉快,來自於曾醫師自己明確表達他對新家的期待,建築師則仔細聆聽業主需求,兩人常在下班後聊到深夜。但這時間花得值得,曾宅證明:無論何等基地,都有機會蓋成綠建築。只要房子本身通風、採光、靜音、冷暖調節等等物理環境條件,在設計建築時就周到,事後人工設備即能少,是真正「治本」綠建築。

這舒服的家帶來的最大好處,是曾醫師從前住舊宅時,下了班就想往外跑,且跑得越遠越好。現在,完全相反。

認識建築師》郭文豐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郭文豐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1994年起至宜蘭工作、開業,並以礁溪曾宅獲宜蘭縣優良綠建築設計技術評選獎勵

小檔案 _ 健築‧礁溪曾宅

業主:曾醫師
地點:宜蘭縣礁溪鄉
設計人:郭文豐
基地面積:125坪
建物面積:一樓80坪、二樓60坪、三樓40坪
造價:950萬元(含建築物及室內裝潢,不含家具、土地
施工時間:16個月
主要建材:鋼筋混凝土、洗石子、紅磚、磨石子地板、木地板、大理石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