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硬頸,做自己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報章媒體常看到「硬頸」這個詞,隱隱約約知道這是客語詞彙,卻又對其意義似懂非懂。有人用它形容堅持、不屈不撓,但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用法;也有客家人不以為然,認為硬頸在記憶中的客語是罵人頑固不靈的。

硬頸只有這硬邦邦,甚至負面的意思嗎?硬頸背後的客家文化與人性之美是什麼?在今日,硬頸又能有什麼對客家與非客家人都具有啟示的新意?

寒冬中,我們拜訪了對「硬頸」有深度認識的客籍作家鍾肇政。這位高齡八十七歲的客家大老,講話仍鏗鏘有力,親自接聽電話、確認採訪時間。在他桃園龍潭的家中,鍾肇政開宗明義的說,過去,小孩不聽話,就拿硬頸來罵他。脖子很硬,代表著不肯低頭和不聽話。只是,隨著他踏入社會卻也發現,很多到台北打拚的客家人,受到社會環境的壓迫,不敢說客語,甚至隱藏自己客家的身分。

於是,一九八八年,鍾肇政首度喊出「發揮硬頸精神」,要客家人挺身而出,講客語,標榜自己是新客家人。自此,硬頸由貶轉褒,成為形塑成客家人的象徵圖騰。近年來,更跨越族群,成為刻苦耐勞、堅毅等的代名詞。

但在鍾肇政的眼中,硬頸更精準的意象是:受到壓迫,挺身而出,爭取到底。這當中有挑戰,更有突破的決心,和單純的堅持是不同的。

在「alive優生活」大談硬頸這麼勵志的用語,或許你會覺得奇怪。但其實,我們想說的正是硬頸勇敢做自己的勇氣,有態度的人生,這,無論客家或非客家人都能追求;無論在你熱愛的工作或生活,多點想像和堅持。

種種實現自我、建立風格的可能,都是在堅定的信念下,成長茁壯,開花結果。

我們找到三位現代硬頸客:「戲偶子劇團」團長邱豐榮、「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理事溫仲良、客語薪傳師游淑梅。他們雖然身處不同領域、崗位,可是勇敢做自己是一樣的強烈。

邱豐榮為了演出屬於自己的客語布袋戲,吸引觀眾目光,學縫紉、自製戲偶服裝,一件要花上七小時,戲偶只在台上短短三十秒,即使縫針將演布袋戲的手指扎得滿是傷痕,得忍痛表演,他仍不肯輕言放棄。帶著一齣齣暨創新又帶點傳統的布袋戲,走遍台灣大小鄉鎮,真實的和在地居民體驗當下的快樂。越苦越堅持,卻越演越動人。

回到故鄉美濃生活的溫仲良,一度對腳下踩著的土地感到一無所知的陌生,然而他藉由一次又一次的重新認識鄉土,以雙腳和身體實際探索故鄉最深的文化內涵,並且勇敢捍衛故鄉最美的事物。越懂故鄉,越是滿足,越是自在。

一心想把客語教學變活潑的游淑梅,創造新的客語舞台,幫許多在校成績及家庭環境不佳的孩子找回自信,而她自己也從一個自信薄弱、什麼都不會的家庭主婦,變成了舞姿百變的萬人迷老師。越有勇氣,得到越多。

這就是硬頸之美,活出自我,也活出精彩。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