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引對光 生活更流暢

台北老公寓》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在台北市新東街、市集小吃店密集的老社區裡,有幢年高近四十的舊公寓,一樓兩扇大大的落地玻璃窗,正對著外頭綠意盎然的庭院與公園,讓路人忍不住轉頭多看兩眼。

台北寸土寸金,鄰居都是將自宅庭院用鐵皮重重圍起,這幢工作室顯得格外大方。屋主兼設計者、「十方圓」設計工程公司的陳總監(綽號「阿道」),竟將院子圍籬拆除,還造水池、養盆栽、鋪草皮,將原屬自家的空間,和社區分享。他說,「我把鐵皮拆掉,將院子整理起來,鄰近的住戶都好高興!以前他們要走進防火巷都有障礙。」阿道打開庭院的鐵皮屋,本是為了請進風與光。然而,打掉圍籬、多開落地窗引進光線,也讓鄰居的笑容成了重要風景。

有著多重障礙的老房子,原來的外觀有點嚇人,伸得長長的鐵皮屋簷,把院子包得密不通風,也讓原本的客廳完全沒有自然光。公寓北面正對著一座小公園,東面臨一條防火巷,垂直連接著屋後南面的小巷弄,再與外頭大馬路相連。而且這幢房舍西面及南面都與隔壁住家相連,僅剩北面及東面可以開窗。

不過,本身從事室內設計的阿道看房子,重點不在房屋本身,他點出,要觀察「微環境」最重要。在這個住宅林立、看起來悶不通風的環境裡,其實還是能感受到風的流動。他指著窗外,「只要觀察樹葉或雲飄動的方向、地上陰影角度的變化,就可以知道風怎麼走、有沒有涼風。」阿道領我們走到房屋東側防火巷,八月初豔陽高照近中午時分,又是所有冷氣空調集中排放熱氣的後巷,但在這條寬僅約兩米五的巷道裡,竟有微風從南向北不停流動。阿道解釋,原來,外頭大馬路的風進入這幢公寓後巷時,就像被吹入一個有集中效果的漏斗般,轉為一股強風,順著後巷進入防火巷,再往屋子前方、公園的方向吹去。

這道風,就成為這間工作室多數時間都不必開啟冷氣的秘密。

只要開對門,引風入室,屋內就有天然空調。阿道在防火巷開了面東後門,敞開就能引入後巷的風。接著他再打掉一面牆、將原本面西的大門改為面北,從後門吹進的風就能再從前門穿出,讓室內時時有風。多開一扇門,就能將原本僅和建築物擦身而過的風,帶入屋內。

這幢位於巷底的公寓僅北面及東面受光,北面有公園及庭院的綠意。為引進窗景與光線、並避開冬季時凜冽北風,阿道說,北面要開密閉的「視覺窗戶」。他將面對庭院的外牆拆到極限,再裝設整面高達一.八公尺的落地窗。此外,原本的地下室空間也被打了開來,少了地板阻隔,北面外頭落地窗的光線能直接落入地下室,增加整個空間的通透感,讓三十坪的一樓空間,看起來比實際坪數還大得多。

多開一扇落地窗,讓室內外的視覺相連,也讓室內空間感覺變大了!

東面的開窗方式,更具巧思。進門的客人首先會進到如客廳般的茶藝空間,阿道在這裡擺了一張大桌子,做為陳設茶席之用。東面的窗戶,不是開在與視線等高之處,反而設在大茶桌後下方。一道細長型的玻璃窗,就能引進夏季早上七點多至十點多的斜射光,卻不會帶入過多令人難耐的熱氣。他甚至在玻璃窗外造景,有水有盆栽,不管從室內或是外頭的防火巷看,都是一幅舒適宜人的小風景,實際也有降低溫度的作用。

這條窗戶所開設的角度,也是經由阿道細膩的觀察而來。防火巷兩側全是四、五層樓、甚至頂樓加蓋的公寓,光線理應不會在一樓這扇細長的窗戶停留太長的時間。可是設計者觀察到,面對客廳東面的建築之間有一建築物之間的缺口,讓老公寓一樓受光的面積變大、光線停留的時間也更長。跟著時序變化的自然光線,為這幢老宅增加了豐富的表情。林黛羚在《老屋綠改造》一書中觀察到,每天中飯時間,這家公司的員工不是出去外面吃,而是大家輪流下廚,吃的是三菜一湯,家常菜配白飯或五穀飯。阿道除了提供給員工一個像家的環境,也會在每週六下午替大家一起上素描課,他說,那天下午室內完全不須開燈,就已夠亮。

這間設計工作室不像公司,比較像住家,或是茶藝空間,進門的客戶會先被阿道請到茶桌前來喝杯茶,再聊聊全家人的生活習慣,然後以居住者的需求、配合自然環境來規畫設計室內空間。對阿道來說,房子和人一樣,都是活著的,開對窗、門的角度,引進風與光,讓房子能夠呼吸,居住者也才會感到自在快活。「我們的同仁,出門之後都想要趕快回來,這裡最舒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老屋綠改造》第三篇「公寓↓引巷弄風進出室內,活用不插電的空調」)

【延伸閱讀】Home Data

地點:台北市近新東街

屋齡:39年

結構體:鋼筋混凝土

坪數:1樓30坪、地下室7坪

改造時間:2009.4~2009.11

改造預算:總計6,000,000,細目請參考《老》書(整理.林黛羚)

【延伸閱讀】前後門開放 氣流易通行

從空中鳥瞰阿道公寓及周邊環境的話,可以發現公園和周遭住宅,在阿道門前的無尾巷終點形成一個三角形,從公園另端吹過來的風在此被引導到兩條車子無法行走的小巷,其中一條就是阿道公寓旁的防火巷。風吹到防火巷底時、轉被迴轉時,順勢被擠壓進工作室的後門與窗戶,再從工作室的前門流出。(文.林黛羚)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