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追逐最後一片東海岸稻浪

巨星張國榮最愛的 稻田畫家-黃銘昌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他,以稻田系列崛起九○年代,成為台灣藝術拍賣市場,同期畫家最受藏家青睞的一位。他,也是生前熱愛藝術的影星張國榮,喜歡的台灣藝術家之一。他是黃銘昌。稻田,在風景畫中,常是微不足道的配角,卻是他創作舞台上大鳴大放的主人翁。

站在黃銘昌一百三十號(一二六乘二一○公分)的水稻田大畫前,彷彿在看3D電影。

一根根稻秧如針腳般織得綿密,鋪滿視野,而尖端開始結穗的黃,鮮活的從一片綠色中跳進眼裡,蜿蜒成一波波稻浪。前方芭蕉葉長得奔放,讓人可以感受到微風輕拂、陽光灑落。那層層疊出來的細膩質感,讓我幾乎不敢呼吸,摀著口鼻端詳,深怕一個氣會擾了畫裡的寧靜。

凡見者,幾乎會誤以為真。今年三月,黃銘昌把畫過的稻田全搬進北美館。用俯瞰的視角,畫出遼闊如海的田,鋪天蓋地的綠震懾了觀眾。有些人跌進兒時回憶,也有像我這種從小在水泥叢林長大的,被朗朗晴天、生氣蓬勃的稻浪和芭蕉葉勾進畫中。「我畫稻,也是在修道。」黃銘昌笑說。光是畫稻田,他耕耘了近三十年。

為什麼迷戀稻田?黃銘昌笑說天註定,「我的名字有田(指黃),又在瑞「穗」長大,畫稻田再自然不過!」依山面海的花蓮,是他的故鄉。從小就在田裡打滾的孩子,抓青蛙、蜻蜓,秋收時拿稻草當利劍,和同學玩互砍遊戲……,稻田,對黃銘昌而言,除了是供給溫飽的食糧,更是一個天然遊樂場。這也是他畫水稻田的原因,「稻田是潮間帶,是人文與野生之間的過渡,它既自然,卻又親近,不會像山林、大海一樣讓人害怕。」

選擇寫實的筆法,單純因為他覺得最適合傳達感動的形式,「當你對看似平凡的東西感動,細細的畫,它就會不平凡。」就像,畫裡的稻浪和光暈是照片拍不出的細節,黃銘昌卻用細緻的白點、金黃、淺綠安排了風吹的路徑,一波波湧來。畫田,他不是唯一,卻總是讓人直覺想到他,因為他對稻田觀察之細微及呈現手法之細膩,無人能及。

他說,畫稻是修行,我們見識到了。修行的工具非比尋常,那靈動的稻穗全是用極細的法國貂毛筆一根根種的。貂毛筆很少油畫家敢用,通常只在點亮或修飾細節用上幾筆。

他的好友兼鄰居,藝術家奚淞說:「黃銘昌的畫等於是個亂針繡。因為大量使用細節,遠看逼真,卻也耐得住微觀,可看到驚人的肌理。」只見黃銘昌拿出一根長木棍架在畫布上,拿筆的手腕穩穩靠著,細細點描,刺繡一般織著這綠毛毯。軟毫忌燥動,一刻不得鬆懈,黃銘昌戲稱這是他發明的「植髮法」。

他的個性熱情活潑,但一進入創作時就變成埋首苦耕的農夫,帶著一種虔敬的心,屏氣凝神的插著秧苗。我發現黃銘昌的調色盤是剪開的牛奶盒,上頭凝著各色的顏料,七彩交融層疊成一幅好看的抽象畫。

這才明白,原來帶著陽光的綠,是由這麼繽紛的顏色調出來的。「大自然裡的綠,顏料不會有,我的綠也絕不會只有一種,而是由黑暗畫到光明。」他在畫布刷上的底色,乍看是黑,其實是深紅加深綠,「稻子不會整根都是綠的,接近泥土的地方是深色,慢慢往上提亮。」之所以能知曉得透徹,都是過去他每天觀察,瞧出感情來。

細到不能再細的獨特觀察,正是黃銘昌畫作栩栩如生,卻又不匠氣的源頭。「我對死亡枯索的東西沒興趣。」稻從插秧的青苗,到慢慢成長到金黃色收割期都有變化,「我尤其喜歡稻穗還沒太沈重時,黃綠相間,風一吹你看到稻浪在飄,會覺得很舒服。」

就連哪邊的田有什麼姿態,他都頭頭是道,「我比較喜歡台灣東部的田,很野,不像日本田那麼馴服、機械。」他口中的「野」,是指少了工廠、屋舍在旁,少了水泥糊的灌溉渠道,少了日本人帶來的棋盤式規劃。如台十一線面向太平洋鹹鹹海風的濱海梯田,一望無際的開闊、奔放。

亞熱帶島嶼的田,一旁常有蕉葉、椰樹相伴,奔放且肥美的形體,也是黃銘昌喜歡的強韌生命力。「熱帶植物每個小花、小草都很頑強,跟他的人一樣,他把生命的能量放在草葉上面。」奚淞說。「即使壠邊野草閒花,也如同宏偉交響樂中的纖細音符,不容我去忽視、簡化它們。」黃銘昌自述道。

他曾看著位於新北市新店阿公尖山下、寓所陽台外的一片綠野平疇,對奚淞說:「照理說,秧苗同時種下,稻株應該一般高,但你放眼看四周濃淡明暗,會發現微妙生長不齊的現象,其實,每株稻都有獨立生命……,而稻行也不是齊直的。」

一九八五年他從巴黎學成歸國,歐洲的冷洌灰調,讓他眷戀台灣浸濡在水潤濕氣的田園、炙熱陽光,因此,成就了他著名的《遠眺》、《水稻田》系列。

被水泥推擠出城外的田,倖存一塊。我們跟著他來到新店安坑戒治所前的農場,「《荷禾》系列裡的荷花就是參考這裡的。」這裡一半荷花一半種稻,一旦到了枯水時期的十月,荷花池剩爛泥,滿園蕭索,卻讓它返回野味十足的原始。「就像我們東部海岸的田!」

然而,黃銘昌的畫田之路也得和時間賽跑。寓所前的一畝田,因捷運被剷平,四年前更因建案變成鋼筋大樓。「我朋友都笑說我是稻田終結者,畫完哪裡,哪裡的田就消失。」畫家的筆留下永恆,卻往往是美景的遺照,趕不上工業化的開發速度。近幾年他追逐著田,畫裡的稻田從故鄉台灣,轉向東南亞,但總是讓人感覺在鄉間似曾相識,「因為我畫的,一直都是記憶中的台灣。」

他嘆了三聲,「以後的孩子都不知道稻子是長在上面還下面。」「不只是我窗前的最後一片水田走向消失,旅行亞洲各地,也看到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懷著擔心和憂傷,我格外堅定要藉著繪畫來傳達一份綠化地球情操。」黃銘昌自述。他畫稻、修道,更希望透過畫中無邊無際的青翠稻浪,傳環保的道。

【延伸閱讀】畫家來帶路

1沿花蓮秀姑巒溪泛舟路線,從開頭的瑞穗鄉,過瑞穗大橋到玉里鎮的德武河階,可以看到原住民部落開墾的梯田,一路到大港口長虹橋出海這一段,同時面海也面田。

2新北市新店區莒光路7號的安康農場,是台大農學院附設的農業試驗場,近20公頃。此地植物豐富、仍保有野性,可見半荷半田的景象。週一~五,0600~1700側門開放,例假日側門關閉。

小檔案_黃銘昌

出生:1952年生於花蓮
資歷:畫田27年
經歷:2000年北京舉辦《二十世紀中國油畫展》,與廖繼春、陳澄波等同列中國油畫百年史中。今年3月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一方心田》個展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