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鄰居幫你蓋房子

從生態廁所到自然建築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從樹合苑的外觀看去,是由高低貨櫃組合而成,輔以鑲嵌各種汽車廢棄零件的奇特空間。走上屋內以二手棧板搭建的樓梯,點杯雨林咖啡,再慢慢晃到榻榻米座位區,向外望去,是被形容如印象派畫家莫內畫作的生態淨化池景致;往下俯瞰,超過八十種的各式花草林木齊聚一堂,從口裡喝的咖啡樹、茶樹,到各種台灣原生樹種、香草植物,有如迷你植物園。而隱身在最末端的「穿斗式」木作建築,就是由合樸農學市集的志工們群力建造、市區裡的第一座堆肥式生態廁所。

這間廁所沒有現代化的抽水設備,只有一桶木屑,牆上的一方轉輪,請你如廁後按著牆上的說明圖,視使用狀況舀一勺木屑倒入,再將轉輪轉上幾圈,就能加速堆肥的發酵,也為地球省下了可觀的水資源。

這個「舊屋綠改造計畫」的幕後主力推手,是夥伴們口中的小毛—絲田水舌永續生態創辦人孫崇傑。他參與了霧峰林家花園兩度修建,也是日本紙教堂搬遷至埔里桃米生態村工程負責人。

念的是建築,孫崇傑嚮往的卻是「自然建築」。「早年鄉下沒有專業建築師,都是由在地的家族或村子裡的居民一起動手,因應當地的氣候、習慣、取材興建房子,就會產生不同的地域風格。」孫崇傑說,九二一的災後重建,更印證了這種自然建築的力量。由於許多農村沒有經費重建,卻又必須解決空間需求,運用自然素材、居民協力造屋便應運而生,「在經濟力不足時,透過相互合作解決問題,這種價值與精神非常可貴。」

二○一三年的雲林農業博覽會,孫崇傑以二十八位建築志工,在三十五天內運用當地材料,徒手打造出資源回收中心,讓前雲林縣長蘇治芬大為驚豔,進而變更為展館。博覽會結束後,孫崇傑將這個概念與經驗移植到合樸農學市集,開始一連串的自然建築計畫,「生態廁所」就是其中的一項。

第一次參與協力造屋的吳義舜,在此之前從沒聽過生態廁所,更不懂得木工,連簡易棚架都沒搭過。他跟著專業老師學不同工法與原理,試著用傳統工具鑿榫孔、組裝,再合力把牆面立起,雖累但很過癮。「大家一起蓋比花錢找人蓋房子還來得有意義。」一點一滴看著廁所成形,讓吳義舜在導覽生態廁所時,顯得格外有感情。

「協力造屋最大的收穫還是與人的相處。」身材瘦小、卻擁有豐富協力造屋經驗的阿默說,一群人做事可以集思廣益,激盪出不一樣的成果,還能一起學習認識不同的自然資材,像是原來蚵殼、稻殼都是極佳的自然材料;竹編夾泥牆,可以學剖竹篾、編竹等。至於生態廁所的使用效果如何?「蓋在建築物裡的生態廁所不可能沒有味道,但這會讓我們更努力改善,進步的更快。」阿默充滿信心的說。

生態廁所的經驗,讓合樸農學市集開始積極推動工班的成立。孫崇傑說,透過計畫性的培養人力與能力,「再結合建築專業,以及自然建築的概念,就能一起打造具有在地性,又能友善環境的住所。」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