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1975年出品的《洛基恐怖秀》為何成為影展秒殺片,穩居邪典地位?

2025/05/05

LINE分享 FB分享

電影院,從來不是「放映電影」這麼簡單──

  • 流行巨星泰勒絲颳起的演唱會電影旋風,改寫哪些觀影規則?
  • ●吉卜力、好萊塢舊片重映浪潮,如何一再點燃影迷熱情?
  • 影展秒殺片《洛基恐怖秀》究竟有何魅力,穩居邪典地位?

► 想像宇宙停止膨脹,開始塌縮,逐漸加速,時間回流,

重返電影在台灣,在全世界,誕生的起點──奇麗馬

歡迎搭乘「葉郎:奇麗馬號」時光機,你將從西門町出發,飛到紐約、洛杉磯、日本淺草、馬來西亞……

探尋電影院從拓荒時代、黃金年代,到今日多廳式影城的百年變遷。

《從前,有個奇麗馬》(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提供)

《從前,有個奇麗馬》(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提供)

書名:從前,有個奇麗馬
作者:葉郎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從前,有個奇麗馬》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電影作為一種邪教(cult)

《洛基恐怖秀》原本是外百老匯頗受好評的音樂劇節目。改編成電影之後並沒有得到同等迴響,不僅因為票房慘澹而被取消了大規模發行的計畫,也換來不少影評人的冷言冷語。

《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的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雖然只給該片兩顆半的星星(滿分是四星),但他同時在影評中神機妙算地預言了該片的長期運勢—— 他說《洛基恐怖秀》與其說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種長期的社會文化現象,而那些此刻(1975年)無視該片的人未來極可能會反覆看上數百次。

羅傑伊伯特說中了。我買票走進國王劇院裡看電影的這一天,影廳裡就擠滿了那些已經反覆觀看數百次的人。

才剛在觀眾席坐下不久,一對滿身條紋衣、扮成著名電影人物陰間大法師(Beetlejuice)的情侶就一屁股坐在我正前方的座位。他們不只在頭上戴著高到非常荒唐的帽子(約一公尺左右),坐下之後還轉頭跟後排嗆聲,說等等開演的時候他們可沒打算拿下頭上這玩意兒。

錯誤解讀空氣的話,大概會以為這個影廳裡充滿了粗魯、想要找麻煩的觀眾。

實際上現場大概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觀眾和我前頭這兩位一樣帶著全身DIY的扮裝前來。並不是因為當晚正好是萬聖節的關係,這原本就是《洛基恐怖秀》近半世紀放映文化的一部分。開演之前還有慣例是用現場觀眾的尖叫聲來評比選出當天的最佳裝扮,果不其然這一場的冠軍就是坐在我前頭這兩尊(加上帽子)三米高的Beetlejuice。與其說觀眾是為了看電影而來,他們真正買票的動機,是為了參與發生在電影院裡絕無僅有的互動體驗。而那個體驗才剛剛開始。

Kings Theatre洛基恐怖秀演出現場。(攝影:葉郎)

Kings Theatre洛基恐怖秀演出現場。(攝影:葉郎)

這場《洛基恐怖秀》是慶祝該片49週年的巡迴「演出」的倒數幾場最後重頭戲。之所以稱作巡迴「演出」而非巡迴「放映」,理由是依照《洛基恐怖秀》的映演傳統,除了大銀幕上投放的電影之外,銀幕前面一定都還會有當地的業餘劇團跟著對嘴同步演出完整的情節。不熟悉這種特殊映演傳統的觀眾或許會覺得很干擾。這種銀幕前方的「雜訊」也再次確認了觀眾並不是為了看電影而來。

當晚的最高潮是國王劇院場次才有的華麗彩蛋。1975年在電影中飾演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ndon)丈夫的男主角(嚴謹一點說是男二,因為另一位男演員提姆.柯瑞〔Tim Curry〕的戲份顯然更多)貝瑞.波斯威克(Barry Bostwick)本尊,在一堆盜版扮裝者的簇擁下,突然現身舞台!

「嗨!我的名字叫做布萊德!」(Hi! My name’s Brad Majors!)

這句對洛基「圈」外人來說可能不明所以的台詞透過麥克風傳遍整個影廳時,觀眾席瞬間就像加熱到一百度的熱水壺一般尖叫沸騰。「Asshole!」他們按照已經存在半世紀的互動傳統對著主角高喊。

電影院原本難以打破的社交規範就是不發出聲音、不干擾別人。然而半世紀前一家紐約電影院的經理因為太喜歡該片,而決定在正片放映之前播放電影原聲帶暖場。他的點子替一些想在安靜無聲的電影院裡發出聲音的觀眾製造了充分條件。文靜不多話的一名紐約學校老師成為打破沉默的第一人。他在那場午夜放映中,對拿起報紙遮雨的女主角蘇珊.莎蘭登高喊:「去買把傘吧,你這窮酸婊子。」(Buy an umbrella you cheap bitch.)結果不僅立刻引發其他觀眾仿效,還逐漸擴散到全美、全世界各地的午夜場裡。

已經80歲的貝瑞波斯威克後來還在台上重現了電影中的高難度劈腿動作。於是我身處的那個熱水壺又尖叫沸騰了一次。舞台上的主持人說的沒錯,這才不是電影放映,這根本是一場邪教聚會。

Kings Theatre洛基恐怖秀演出現場。(攝影:葉郎)

Kings Theatre洛基恐怖秀演出現場。(攝影:葉郎)

《馬丁.史柯西斯的美國電影之旅》(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一書中,這位大導演曾點出電影和宗教的相似:「雖然截然不同,我認為神聖的教會和世俗的電影之間不僅沒有相互牴觸之處,還有很多共通之處。兩個地方都是人們聚集在一起、共享經驗的所在。」

因此主辦這場《洛基恐怖秀》活動的人都算作神職人員,負責協助信眾走進這座華麗的禮拜堂裡完成對於洛基的敬拜。過去荒廢期間差一點被教會收編的國王劇院,轉了個彎還是在這一個晚上成為邪典教派的教堂。

附帶一提,這個邪教的足跡也出現在西門町電影街。

體驗規則的破壞和重建

1975年上映的《洛基恐怖秀》在短暫下片之後,就藉由幾家紐約電影院的午夜放映持續映演到現在,連在COVID-19封城期間都未曾中斷。有美國電影院老闆為了避免這個數十年的傳統中斷,特地每週回到暫停營業的電影院裡打開放映機對著空無一人的影廳放映該片,守護電影院文化的火苗不因此熄滅。

武昌街獅子林大樓上的臺北西門新光影城也算是這火苗的守護者之一。《洛基恐怖秀》的特殊映演已在那裡進行超過十年。原本年年秒殺的的金馬影展和金馬奇幻影展的狂歡場移往信義區的威秀影城之後,還有另一個業餘劇團Time Warp Taiwan繼續在新光影城舉辦《洛基恐怖秀》的放映和演出活動。

※延伸閱讀:金馬奇幻影展引領狂歡,秒殺招牌《洛基恐怖秀》第14度帶領影迷嗨翻戲院

「Don't Dream It, Be It!」這句《洛基恐怖秀》的經典歌詞,在電影裡頭原意是鼓勵各種多元性別和性癖的勇敢扮演。後來這些發生在影廳裡的大型體驗活動裡,這句話變成了範圍更廣泛的社會規則解放。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