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Perspective

夏日螢火蟲,是山裡的光。
夏日螢火蟲,是山裡的光。

藝術投資也有世代差異?實體虛擬的平行世界

2022/06/23

LINE分享 FB分享

「資源都被老人控制住了,我們出去就是月薪三萬一輩子。所以我們玩虛擬貨幣與NFT(非同質化代幣),大學畢業時目標2000萬,至少讓以後生活穩定一點。」

當我聽到眼前的大一生說出這些話時,我老了10歲。他很熟練的秀出手機上加密貨幣交易所Binance等帳號,我小賠,他則賺了數倍。深深體驗到這個時代,經驗可能反而是我這年紀最大的敵人,因為我熟悉的許多邏輯都已經不在。當我續問到NFT的時候,他反而說他沒錢,一開始就要建立起團隊,從金主、行銷、名人到親朋好友付費白名單等,他寧可玩小幣。

當我問,這樣跟陌生人組NFT團隊危險不危險? 他反過來教育我,老人需要去酒店交朋友,花時間去認識人,他們直接拿現金出來組團隊,成敗分潤講清楚。怕我聽不懂,他再度強調一次:「我們不吃飯的,投錢下去是朋友,付了錢的人不敢背叛。」而他才不到20歲!

有趣的是,另一個同樣也投資藝術的老前輩約我出來喝咖啡,講的也是NFT。他不理解,這個難以確認保值性的東西,怎麼看都像用藝術包裝金融產品炒話題,為什麼年輕人到金主們都蜂擁而至?而我腦中一直想的是 「世代差異」。

同樣的藝術市場,年過60的人常看的是美術館、拍賣會,喜歡的是藝術家,求的是長期資產增值;而一樣的市場,許多年輕人看的是網路、NFT交易平台OpenSea,喜歡的是網路名人,追求的是上市後短期最大增值期。其實邏輯都差不多,只是因為世代價值觀不同,最後走上兩條平行線。

這張球體NFT照片,攝於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沼。照片與藝術的界線已經模糊,如同實體與虛擬世界一樣

這張球體NFT照片,攝於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沼。照片與藝術的界線已經模糊,如同實體與虛擬世界一樣。

蒙古大漠夜與日的交會,孤獨卻也平靜

蒙古大漠夜與日的交會,孤獨卻也平靜。

藝術品定義,隨世代更迭

那我一個40歲、對藝術投資有興趣的人,會怎樣取捨這兩種產品呢? 答案是,都投。因為錢變多,誰不喜歡?但只投熟人。藝術品最大的特質是不透明性、高風險與高利潤,除非我是相關人員,不然投資陌生領域風險太高。我很贊同年輕人的話,我很清楚時代是他們的。

每每跟不同世代的人聊天,我都會吸收並補充一些彼此不常接觸的知識與價值觀,因為接觸到許多不同領域的人,我可以當成一座橋梁。

什麼是藝術品?端看每個世代給予的定義。

也許老人家相信的是美術館、博物館,中年人相信的是伴隨自己成長的誠品、新光百貨,而年輕人也許更相信自己常接觸的虛擬世界。藝術品的定義一直都是伴隨著一個世代習慣的媒體、通路,多數買家的主流意見最後變成人們的「常識」,每一個常識其實也都是推翻前一個世代的「荒謬」。

不論你相信哪一種系統,現在都處於一個盤整時期。只要你有能力,一定有相對應的舞台與機會。對於投資者,選擇其實也會隨著通路競爭而越來越透明。

而身為一個藝術工作者,現在則是最好的時代。

攝影分享

目前主流NFT較類似金融產品,大量生產、好集資,主要依賴電腦 AI 生成,能夠大量販售。照片比較難採取這樣的製作方式,大多是賣版數 (一張照片有重複幾份),但數量不多,較在乎能否漲價。簡單來說, NFT金融產品與藝術產品兩大分類,是完全不一樣的運作方式──前者要集資大量販售、AI大量生成;後者想漲價,所以實體創作、限定數量。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