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桶變吊燈、三角錐便吧檯座椅,「工家美術館」翻轉工地印象
2020/01/23
- 文字 / 柯曉翔
一般人對工地的刻板印象是──被圍籬阻攔的城市灰暗地帶、似乎永無止境「施工中」。在台中,誕生台灣第一座結合工地、美術館與共享概念的「工家美術館」,嘗試翻轉工地環境,理解工地文化。
當工地本身就是美術館,會變成什麼景象?油漆桶是吊燈、三角錐成為吧檯座椅、水泥袋變成軟座墊……。在同一個空間,工地師傅們研究、討論施工圖,民眾參觀美術館展覽、或跟著吃工地便當,兩者絲毫不違和。
工地師傅是這座場域的主角,他們在此討論圖面、吃便當。(圖片來源:CMP PJ Foundation 提供)
「建築的生命不是落成才開始,而是概念發想時就發跡。」工家美術館重要推手、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何承育說。工家美術館是第二階段全新「勤美術館」施工期間限定計畫。勤美術館由建築師隈研吾打造,預計2022年完工。工期間,工地不是城市失落空間,而是具有設計思考的新形態工務所場域。
從工家美術館入口,我陸續發現有趣的工地幽默。一般工地外用廂型車改裝的行動餐車,也就是供工地師傅快速用餐、俗稱「小蜜蜂」,變身成為「工家福利社」。福利社高掛工地手套,販售工地便當和特調飲料,橘色招牌字樣寫道:「強筋健骨,精神百倍」。
工地便當結合漫畫與行話,介紹工地文化。(圖片來源:CMP PJ Foundation 提供)
工地便當包裝結合工地行話,介紹工地師傅平時溝通的密語密號。例如「腳路」意指可施工的空間,「優逼」代表比預期多準備材料或物品,如果被「放管」,就是被放鴿子啦。色彩鮮豔的特調飲料,則隱含工地獨特變瓶文化(按法規勞工在工作環境不得飲酒,業者將含有酒精的飲料外罐貼上貼紙掩飾)。
特調飲料用上工地師傅最愛的維大力、台啤或莎莎亞混搭。(圖片來源:CMP PJ Foundation 提供)
「工地的物盡其用與因地制宜,巧妙且帶點直覺性小聰明,」負責工家美術館家具內裝設計、無氏製作設計師吳孝儒接受《alive》專訪時表示,「我們將日常生活中的隱性符號,翻轉用法。」展覽空間旁,有個供工地師傅午睡的小天地。看似硬邦邦的堆疊水泥袋,其實是柔軟的枕頭與座墊,上頭還描繪如何休息才舒服的示範漫畫。
繞到美術館二樓,由攝影師鐘聖雄、平面設計師廖小子(本名廖俊裕)及服裝設計師李育昇合作的展覽《荒島工神》,展出許多工地景觀的電動旗手臉譜(根據法規,進行道路作業的工作場所須配置交通引導人員,或電動旗手防止車輛突入),在千篇一律的臉孔、身形、安全帽與指揮棒下,師傅為它們裝上長髮,或戴假睫毛,視為同事般親暱稱呼:楊領班、傑克或瑪丹娜。電動旗手有如守護神,守護工地平安。
水泥袋變成軟墊,是午休睡覺的好所在。(圖片來源:CMP PJ Foundation 提供)
台語的工家,指的是共享之意。這裡是工地、美術館,也是共享生活圈。操刀設計的十禾設計建築師吳聲明說,工家美術館不僅將建築生命延長,更提供一個平台,讓工地師傅和民眾可以互相觀察,或交流溝通。除了展覽,未來工家美術館預計開授社區親子課程活動,並推出垂直菜圃,打造成社區菜園。
偌大的榕樹聳立於中庭,美術館工程刻意避開這兩棵老樹。我站在通往展場的樓梯上,從一片綠意中眺望綠園道。「樹並非限制,反而成為我們視覺的橋樑。」吳聲明說。很難想像這兒是座工地,它突破圍籬,也持續訴說那些建造城市一磚一瓦、幕後隱形英雄的故事。
〈工家美術館〉
- 地址:台中市西區館前路71號
- 時間:週二至週五11:00-17:00,週六至週日11:00-17:30,週一公休
- 註:因春節工地停工,1月22至1月30日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