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九年級的泰雅族起源地尋根之旅,帶領年輕一代體驗先人的生活軌跡,期盼孩子從中理解Gaga精神。
九年級的泰雅族起源地尋根之旅,帶領年輕一代體驗先人的生活軌跡,期盼孩子從中理解Gaga精神。

學校不是陳放的博物館 朝大世界自信出走!

臺中市立和平國中泰雅民族文化實驗教育

2024/08/30

  • 文字 / 蔡舒湉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臺中市立和平國中泰雅民族文化實驗教育(簡稱:和平國中)是全臺中第一所、全國第三所原住民實驗教育國民中學,自108學年度實施泰雅文化主軸的實驗教育課程至今,以小校小班精緻化與個別化教學,實踐「跨文化素養為本」的民族文化實驗,內化全球化永續發展的新價值。

和平區一直以來是泰雅族的棲居地,也是臺中市唯一原住民行政區。和平國中作為本區唯二的國中,受原住民族漢化與師資背景(原住民教師僅占三成)影響,校長葉天喜認為鎖定單一族群規劃文化課程是艱困且不合時宜的挑戰,他自嘲地說,他身為客家人也覺得學習族語很困難,甚至在朝會時跟全校坦承自己沒考檢定,凸顯孩子比他表現得更優秀,「因為大家都在經歷一樣的學習過程,我想讓孩子放開心胸,並持續超越自我。」

臺中市立和平國中是全臺中第一所、全國第三所原住民實驗教育國民中學,致力融合人文與自然,珍惜在地泰雅族文化。

臺中市立和平國中是全臺中第一所、全國第三所原住民實驗教育國民中學,致力融合人文與自然,珍惜在地泰雅族文化。

小校小班精緻化 自由共融多元族群

大甲溪沿線有豐富的山林資源,早在日據時代即積極開墾;臺灣光復後,因氣候環境適合種植溫帶蔬果,繼續移入大量農民開發土地;再加上谷關是著名的溫泉鄉,經濟發展造就族群文化多元並陳,卻也加速了原住民族漢化的過程。1967年在台八線山腰創立的和平國中,更珍惜在地泰雅族文化,致力融合人文與自然,並發展出小校小班精緻化之特色,個別化教學也更能滿足高關懷學生的需求。

葉天喜表示,和平國中的山林校園幅員1.45公頃,全校約43名學生,有六成是泰雅族,其他是阿美、布農、賽夏、閩客及少數新住民,因此學校在傳承泰雅族文化之際,更注重培養自由的身心與跨文化素養,自108學年度正式實施泰雅文化實驗教育課程以來,跳脫課綱的剛性課程框架,納入戶外教育情境,規劃在地生活文化的柔性課程,2023年獲頒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並吸引大安溪線的和平區博屋瑪及自由國小畢業生前來就讀。

「再現虹橋—泰雅文化實驗教育」以彩虹橋為主意象,邀請當地耆老舉行祈福儀式,由學生代表掛上泰雅部落的竹製品,象徵每個部落都回到家鄉共同見證。

「再現虹橋—泰雅文化實驗教育」以彩虹橋為主意象,邀請當地耆老舉行祈福儀式,由學生代表掛上泰雅部落的竹製品,象徵每個部落都回到家鄉共同見證。

以山林溪流為教室 不做族群旁觀者

觀察當代泰雅之子的生命歷程,教學團隊發現族語和傳統技藝已非生活必需,但從小缺乏部落經驗,將失去自我認同。為了克服學習低成就帶來的無助感,和平國中主張孩子不應是自我族群的旁觀者,而是要跨出教室與教科書,在傳統生活場域—大甲溪流域(泰雅族語:T’MALI)與山林中,學習族語和傳統制度、藝術、科學等文化脈絡。至於占正式課程七成的學科課程,也必須採取文化回應式教學,以泰雅族文化底蘊來舉例和提出多元解決方案。

和平國中融入校園生活的實踐如:「再現虹橋—泰雅文化實驗教育」揭牌典禮以彩虹橋為主意象,並邀請當地耆老舉行祈福儀式,由學生代表掛上泰雅部落的竹製品,象徵每個部落都回到家鄉共同見證;九年級則有泰雅族起源地尋根之旅,在踏查大甲溪及鄰近的八仙山時帶入歷史故事,帶領年輕一代體驗先人的生活軌跡,期盼孩子在充分理解Gaga精神後,找到傳承的力量,深化泰雅族的自我認同。

內化傳統底蘊 自動自發互助共好

和平國中設定的泰雅文化課程以「全人泰雅」為核心素養,規劃「藝術涵養與傳統智慧」、「山林生活與文化智慧」二大面向,設定泰雅智慧、文化力、適應力、學習力、合作力等五大目標,傳授泰雅族農耕與家庭生活、狩獵與山林生活、編織與圖騰文化以及樂舞與祭典等文化課程。

葉天喜舉例,在校慶分肉活動可以學到互助共享、濟弱扶傾的社會關懷。儘管狩獵活動受到法令限制,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與磨合也能是有趣的思辨考驗,訓練孩子適應社會變動,善用傳統智慧與現代工具主動解決問題。例如泰雅族傳統男編女織,和平國中除了完整傳授栽種苧麻、取纖維、漂白、染色、編織等流程,也鼓勵學生上網搜尋世界各原住民族的編織技藝,設計數位化草圖,又進一步申請高師大科技跨領域計畫,導入AIoT智慧聯網科技農耕概念,在校園農場設計溫控灑水。

為涵養出泰雅族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之道,和平國中更注重培育同理心、溝通合作,學習尊重不同的價值觀。例如在農耕與狩獵課程實施山林砍竹、野溪漁獵、攀登谷關七雄等戶外教育倡導師生團隊合作,提升人際互動與領導力,促進社會和諧。另,也跟和平區在地泰雅舞團「泰雅原舞工坊」合作,讓師生一起站上大舞臺,與專業舞團在臺中市豐原區葫蘆墩文化中心演出歌舞劇《菈娃》,重拾泰雅歌舞精神。除了肢體律動,樂舞亦延伸出數位典藏紀錄課程,強化數位媒材訓練。

和平國中與「泰雅原舞工坊」合作,師生與專業舞團在臺中市豐原區葫蘆墩文化中心演出歌舞劇《菈娃》,重拾泰雅歌舞精神。

和平國中與「泰雅原舞工坊」合作,師生與專業舞團在臺中市豐原區葫蘆墩文化中心演出歌舞劇《菈娃》,重拾泰雅歌舞精神。

探索實驗 在喜悅與感動中成長

葉天喜有感前校長何國旭是泰雅族,辦實驗教育能夠由上而下啟動,而自己身為非原民籍校長,也能從多元族群的視角切入,倡導全球化下的尊重與體驗不同文化。「辦實驗教育,我們不能只學歷史、把學校博物館化,而是要更謙虛、更開放地接觸更多族群經驗,才能自信地走出去。」因為兒子畏懼昆蟲,他讓原本在都會區求學的兒子遷來和平國中,主張親近山林田野、接受大自然薰陶,是人生的重要拼圖。

和平國中傳承泰雅文化的努力,也能從畢業生孫博文看到實驗教育開花結果。孫博文因文化課開始接觸泰雅口簧琴,從此愛上用這項傳統樂器吹奏歌謠。他又自學製作口簧琴,參加2021年活力E起舞動全國原住民族母語歌謠暨歌舞劇競賽,憑表演獨奏口簧琴奪得「最佳勇士獎」,而母語認證也通過中級檢定資格,2022年榮獲總統教育獎。「一所學校的成敗,端賴全校師生共同努力。我們可以共同營造樂在其中的學習環境,處處提供成功的機會,和平國中將是一所充滿人文自信與實驗探索的學校!」葉天喜說。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11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