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凝聚族人的場所
深入聚會所
2022/05/20
- 文字 / 林瑞珠
部落中的重要事務必須凝聚族人一同討論、更需集中傳遞知識延續部落精神,這時「聚會所」便是關鍵所在,是原住民族群文化的重心。
走訪部落,有些還看得到以茅草木竹建成的聚會所,那是族中男人議事、學習傳統技能與傳遞知識重要的場所,也是傳統部落男子養成教育及政治、軍事、祭典的所在地,過去部落出草後,獵到的人頭也會先放在聚會所,這樣剛強又有其神聖力量的場所,向來禁止女性靠近。
如今走進部落依然可見以茅草木竹建成的聚會所,是族人學習傳統技藝、討論部落行政的場所。
母系社會與年齡階級制度
臺灣東部母系社會族群,如阿美族、卑南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的部落組織由兩大系統支撐:一是「母系社會」,女性是維繫家庭、家族及氏族主要的力量;二是男子的「年齡階級制度」,即與男子聚會所密不可分。
族中男子在進入青春期後,就要住進聚會所接受生活技能訓練、學習文化傳承相關事務,並透過年齡階級制度進行階段性訓練,同時服部落勞務,直到成年禮之後婚入女家,才得以搬出會所,再直到老年喪偶,才又搬回會所居住。而平日舉凡男人負擔的部落事務,例如蓋房子、狩獵、敵人來犯保衛部落等,皆聚集在會所,可謂終其一生都以會所為生活重心。
因為不同年齡階層的男人全都聚集在會所,所以發展出年齡階級制度,每個部落都有大同小異的規定,大致上以「三至六歲」分一階級,形成長幼有序的部落倫理制度。因為部落需求及鄰近族群的影響,部分居住在臺東的東排灣族、東魯凱族也有男子會所及年齡階級制度,例如拉勞蘭部落的排灣族、達魯瑪克部落的魯凱族。
卑南族的男子聚會所
原住民族中維護最好的男子聚會所都在卑南族部落裡,各部落的建築形式及男子年齡階級制度大同小異。聚會所分成少年(trakubakuban)進駐的「少年會所」(trakuban),以及成年禮之後住進的「成人會所」(巴拉冠,palakuwan),男子們依照年齡組成同年齡的階級制度,俗稱青年會。
今年73歲的南王部落耆老鄭浩祥表示,為了讓少年奮發學習,部落裡會設立兩個以上的少年會所互相競爭,而會所建築是少年們在部落長輩的指導下所搭蓋成的傘狀屋頂高腳建築。他在高二那年的少年祭後晉升為部落青年,並於年底住進巴拉冠,依照規矩和同級級友在成年會所打赤膊拜教父,教父幫少年們圍上藍裙,便算成年,可參加重要祭典活動。
卑南族傳統中,男生青少年期需住進聚會所直到高二的年紀,並在成年後參加大獵祭等重要祭儀。
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
阿美族在臺灣擁有超過21萬人口,但僅少數部落仍保有男子聚會所,且大多於近年重建,年齡階級制度則與卑南族相仿。
太巴塱部落的青年會會長陳建華今年46歲,他記得五、六歲時,部落還有一座茅草屋,是給父祖輩們聚會的男子聚會所,阿美語稱「Soraratan」,其後族人皆往都會發展,徒有年齡階級制度,族人們只在豐年祭期間聚會。太巴塱的年齡階級共分為18級,有關部落大小事務均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制度(selal)和集會所來負責統籌分工,且須聽從「青年之父」(mama nu kapah),也就是會所最高級領導人的指導。
太巴塱部落今年初搭蓋一座縮小版聚會所,成為族人聚會的重要地點之一。
東魯凱的期間限定會所
魯凱族只有臺東達魯瑪克部落有男子聚會所(alokuwa),早期分為少年會所及青年會所。在聚會所中,與男人勞務有關的小米收穫祭、成年禮、獵首祭都在此舉行。
會所以茅草為頂、木板為壁,內部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青年睡鋪,下層放柴薪,中央有方形火爐。男子八歲就進入少年會所,十五歲進入青年會所,開始接受嚴格訓練,結婚才可脫離並進入家庭生活。目前達魯瑪克部落的會所只有在豐年祭才使用,會所階級制度也僅止於豐年祭期間的七至十天左右實行。
東魯凱的達魯瑪克部落受周邊阿美、卑南族影響,亦有聚會所文化,目前僅豐年祭才開放使用。
東排灣拉勞蘭部落
東部排灣族部落和東魯凱一樣,受他族環伺影響,有些部落有會所制度,稱為「cakalj」或「palakuwan」,並以年輕未婚男性為主體組織青年會,已婚男性則負責監督與扶持,各階級各司其責,為部落服勞役,彼此以哥哥或弟弟互稱。
泛鄒族部落的政治中心
部分高山原住民族亦有男子聚會所,如鄒族即有「庫巴」(KUBA),卡那卡那富族則有「Cakʉrʉ」,拉阿魯哇族為「Tapuhlaihlia」,過去部落出草、狩獵,都會先在會所內舉行儀式後再出發,乃政治、戰事、祭典的中心。目前所見的泛鄒族傳統聚會所均採「干欄式」工法,全數就地取材,現在亦使用少量鐵釘及鐵絲,以方便維修。
儘管現代化影響下,部落文化式微,會所依然是族中長老與頭目討論部落事務的場所,並常以此建立部落民防組織,如部落巡守隊、護溪工作隊等。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7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