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父子關係
另一個經典的例子是學第二外國語。即便從小龍包出生,我就和他用中文溝通,到現在他3歲了,雖然聽中文完全沒問題,但就像大部分住在英國的混血兒一樣,回答我時全使用英文,每次都讓我覺得很挫敗;奇怪的是平平是第二外國語,讀者先生教他法語與義大利文,卻沒出現這種情況,小龍包不但自己沒事會主動來兩句,有一次睡夢中的夢話竟然也是義大利文,令我非常羡慕。詢問讀者先生原因,他說學習的第二個關鍵,就是”好玩”,尤其像小小孩這種年輕的學習者,趣味性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學習的內容有不有趣,決定了他們的學習動機與成效。
這也反映了英國教育體系最大的特色 - 老師們的要務是讓學童對上學產生興趣、對知識引發好奇,考試雖然是檢定學習成果的方法,卻不是最重要的指標。在英國的學校裡,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說”你Fail(失敗)了”絶對是大忌,以正面鼓勵取代負面評價至關重要,一般老師在公布成績時是用Pass(及格)這個字,老師會請不及格的同學下次再接再厲,但絶不會否定學生之前的努力,甚至用詆毀的方式質疑學生的素質。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英格蘭的學制,基本上所有的兒童從5到18歲都需要接受全日制教育,除了選擇就讀私立學校的學童,接受義務教育是完全免費的。孩子在滿3歲時父母需要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請,每個學童可填三個志願,有關當局會依照學童的住家和所填志願學校的距離遠近來分發,也就是所謂的學區制。如果孩子在8月31日前滿4歲,可以同一年9月進入小學,開始就讀幼兒學校(Infant School)的零年級(Year 0),反之,則會在下一年度(5歲)的9月開始上零年級;小學(Primary School)共有6個年級(Year 1到Year 6),小朋友在11歲時進入 中學(Secondary School),共有7個年級(Year 7到Year 13),在11年級時要參加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考試,13年級時參加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A-Levels),為18歲從中學畢業時申請大學做準備。除了國家提供的免費教育,家長還可選擇送孩子去讀貴森森的私立貴族學校,或是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
讀者先生執教多年,但其實我從未見過他正襟危坐地教小龍包認字,一般都是從生活中俯拾即是的題材引起小龍包認數字或字母的動機,英國到處都有的公園、博物館就是最好的教室,裡面的植物、花卉、動物、畫作、雕像,都是讀者先生幫小龍包建立常識的資料庫。英國有許多家長也和一般亞洲父母一樣,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因此捨棄免費的公立教育,寧願花大錢送孩子就讀私立學校,甚至忍受和孩子分離的思念之情,送他們去貴族寄宿學校,這些父母深信這麼做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而且與家世背景好、財力雄厚的同學交往,更像是拿到未來出社會事業成功的入場券。針對這點,雖然可以理解那些父母求好心切的心情,但我們認為家庭教育對塑造人格與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遠比學校的影響更深遠,而且對我們來說,讓孩子提早接觸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才是人生成功的關鍵。
雖然看似對兒子的教育抱持著順其自然的老莊哲學,但有一件事讀者先生可是非常堅持,就是運動的習慣。每個周末就算再忙,讀者先生一定也會抽出時間帶小龍包踢足球和游泳,除了滿足讀者先生自己是足球迷的私心,更重要的是幫孩子建立健康強壯的體魄,也讓小男孩旺盛的精力有機會消耗。除了老師的身份,讀者先生還是專業薩克斯風手,每天在家至少練習2個小時,有演出時偶爾也會帶小龍包出席,耳濡目染下,小龍包天生的音感與節奏感特別好,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
讀者先生還有一套自創的理論,就是把孩子當大人對待,他們就會更快學會獨立,包括生理與心理上的獨立。譬如打從小龍包1歲開始會走路,我們就常鼓勵他自己走路去拿東西;2歲開始會說話,我就常聽到讀者先生問他對事情的看法,儘管小籠包的回答大都是天真的童言童語,有時也會有出人意料的妙答,不管他怎麼回答,讀者先生都不會說對或錯,反而是和他一起討論下去,這是一個訓練思辨能力的過程,也是西方文化最重視的價值之一:個人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每周日我們回公婆家過親子日時,偶爾會聽到讀者先生和我公公對一件事持相反的意見,但兩人也都是理性地辯論,從沒見過他們爭得面紅耳赤,或是想說服對方聽從自己的意見。我想這大概就是讀者先生想要延續下去的英式父子關係:一種親密卻不粘膩、和諧但沒有威權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