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1935年開始建造 1953被喊停 Kropotkinskaya 克魯鮑特金站。

1、5號線 共青團站 Komsomolskaya》向戰場英雄致敬 建站年份:1935年 此站名是當年為紀念俄羅斯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5週年而定,牆面刻有歌頌真善美的白色浮雕,拱形天花板上的鑲嵌畫,主角多是歷史上偉大的沙場英雄和國家領導人,或以鐮刀、盔甲、步槍為設計主題的壁畫,整體氣派,但是戰爭與和平,卻是兩相矛盾的意識形態。

1、5號線 共青團站 Komsomolskaya》向戰場英雄致敬 建站年份:1935年 此站名是當年為紀念俄羅斯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5週年而定,牆面刻有歌頌真善美的白色浮雕,拱形天花板上的鑲嵌畫,主角多是歷史上偉大的沙場英雄和國家領導人,或以鐮刀、盔甲、步槍為設計主題的壁畫,整體氣派,但是戰爭與和平,卻是兩相矛盾的意識形態。

1、5號線 共青團站 Komsomolskaya》向戰場英雄致敬 建站年份:1935年 此站名是當年為紀念俄羅斯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5週年而定,牆面刻有歌頌真善美的白色浮雕,拱形天花板上的鑲嵌畫,主角多是歷史上偉大的沙場英雄和國家領導人,或以鐮刀、盔甲、步槍為設計主題的壁畫,整體氣派,但是戰爭與和平,卻是兩相矛盾的意識形態。

1、5號線 共青團站 Komsomolskaya》向戰場英雄致敬 建站年份:1935年 此站名是當年為紀念俄羅斯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5週年而定,牆面刻有歌頌真善美的白色浮雕,拱形天花板上的鑲嵌畫,主角多是歷史上偉大的沙場英雄和國家領導人,或以鐮刀、盔甲、步槍為設計主題的壁畫,整體氣派,但是戰爭與和平,卻是兩相矛盾的意識形態。

1、5號線 共青團站 Komsomolskaya》向戰場英雄致敬 建站年份:1935年 此站名是當年為紀念俄羅斯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5週年而定,牆面刻有歌頌真善美的白色浮雕,拱形天花板上的鑲嵌畫,主角多是歷史上偉大的沙場英雄和國家領導人,或以鐮刀、盔甲、步槍為設計主題的壁畫,整體氣派,但是戰爭與和平,卻是兩相矛盾的意識形態。

1、5號線 共青團站 Komsomolskaya》向戰場英雄致敬 建站年份:1935年 此站名是當年為紀念俄羅斯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5週年而定,牆面刻有歌頌真善美的白色浮雕,拱形天花板上的鑲嵌畫,主角多是歷史上偉大的沙場英雄和國家領導人,或以鐮刀、盔甲、步槍為設計主題的壁畫,整體氣派,但是戰爭與和平,卻是兩相矛盾的意識形態。

1、5號線 共青團站 Komsomolskaya》向戰場英雄致敬 建站年份:1935年 此站名是當年為紀念俄羅斯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5週年而定,牆面刻有歌頌真善美的白色浮雕,拱形天花板上的鑲嵌畫,主角多是歷史上偉大的沙場英雄和國家領導人,或以鐮刀、盔甲、步槍為設計主題的壁畫,整體氣派,但是戰爭與和平,卻是兩相矛盾的意識形態。

Novoslobodskaya新村莊站是莫斯科地鐵的一個車站,位於莫斯科中央區。新村莊站是環狀線的車站,開通於1952年1月30日。新村莊站的設計者是Alexey Dushkin,裝飾風格以彩色玻璃而著稱。

Novoslobodskaya新村莊站是莫斯科地鐵的一個車站,位於莫斯科中央區。新村莊站是環狀線的車站,開通於1952年1月30日。新村莊站的設計者是Alexey Dushkin,裝飾風格以彩色玻璃而著稱。

Novoslobodskaya新村莊站是莫斯科地鐵的一個車站,位於莫斯科中央區。新村莊站是環狀線的車站,開通於1952年1月30日。新村莊站的設計者是Alexey Dushkin,裝飾風格以彩色玻璃而著稱。

Novoslobodskaya新村莊站是莫斯科地鐵的一個車站,位於莫斯科中央區。新村莊站是環狀線的車站,開通於1952年1月30日。新村莊站的設計者是Alexey Dushkin,裝飾風格以彩色玻璃而著稱。

Novoslobodskaya新村莊站是莫斯科地鐵的一個車站,位於莫斯科中央區。新村莊站是環狀線的車站,開通於1952年1月30日。新村莊站的設計者是Alexey Dushkin,裝飾風格以彩色玻璃而著稱。

3、4、5號線 基輔站 Kievskaya》見證烏俄昔日情誼 建站年份:1953年 別看現在普丁動不動就威脅烏克蘭,二戰時,蘇聯紅軍曾協助烏克蘭從納粹占領 中解放,兩地人民從此成為患難之交,站內基柱上大型馬賽克拼貼畫的主題,即是在描繪雙方情誼以及烏俄的傳統農村生活,白色大理石則來自於俄羅斯著名礦區Koelga。

3、4、5號線 基輔站 Kievskaya》見證烏俄昔日情誼 建站年份:1953年 別看現在普丁動不動就威脅烏克蘭,二戰時,蘇聯紅軍曾協助烏克蘭從納粹占領 中解放,兩地人民從此成為患難之交,站內基柱上大型馬賽克拼貼畫的主題,即是在描繪雙方情誼以及烏俄的傳統農村生活,白色大理石則來自於俄羅斯著名礦區Koelga。

3、4、5號線 基輔站 Kievskaya》見證烏俄昔日情誼 建站年份:1953年 別看現在普丁動不動就威脅烏克蘭,二戰時,蘇聯紅軍曾協助烏克蘭從納粹占領 中解放,兩地人民從此成為患難之交,站內基柱上大型馬賽克拼貼畫的主題,即是在描繪雙方情誼以及烏俄的傳統農村生活,白色大理石則來自於俄羅斯著名礦區Koelga。

3、4、5號線 基輔站 Kievskaya》見證烏俄昔日情誼 建站年份:1953年 別看現在普丁動不動就威脅烏克蘭,二戰時,蘇聯紅軍曾協助烏克蘭從納粹占領 中解放,兩地人民從此成為患難之交,站內基柱上大型馬賽克拼貼畫的主題,即是在描繪雙方情誼以及烏俄的傳統農村生活,白色大理石則來自於俄羅斯著名礦區Koelga。

3、4、5號線 基輔站 Kievskaya》見證烏俄昔日情誼 建站年份:1953年 別看現在普丁動不動就威脅烏克蘭,二戰時,蘇聯紅軍曾協助烏克蘭從納粹占領 中解放,兩地人民從此成為患難之交,站內基柱上大型馬賽克拼貼畫的主題,即是在描繪雙方情誼以及烏俄的傳統農村生活,白色大理石則來自於俄羅斯著名礦區Koelga。

3、4、5號線 基輔站 Kievskaya》見證烏俄昔日情誼 建站年份:1953年 別看現在普丁動不動就威脅烏克蘭,二戰時,蘇聯紅軍曾協助烏克蘭從納粹占領 中解放,兩地人民從此成為患難之交,站內基柱上大型馬賽克拼貼畫的主題,即是在描繪雙方情誼以及烏俄的傳統農村生活,白色大理石則來自於俄羅斯著名礦區Koelga。

10號線 杜思妥也夫斯基站 Dostoyevskaya》重建大文豪小說世界 建站年份:2010年 此站以黑白灰為主要色調,牆上壁畫選自大文豪名著《罪與罰》、《白癡》中的情節,由於其中含有拿斧頭砍人,舉槍自盡等場面,加上不久前地鐵遭受恐怖攻擊,心理醫生與民眾批評,這一類型的暴力主題會引起二度恐慌,導致此站延後3個月才正式通車。

10號線 杜思妥也夫斯基站 Dostoyevskaya》重建大文豪小說世界 建站年份:2010年 此站以黑白灰為主要色調,牆上壁畫選自大文豪名著《罪與罰》、《白癡》中的情節,由於其中含有拿斧頭砍人,舉槍自盡等場面,加上不久前地鐵遭受恐怖攻擊,心理醫生與民眾批評,這一類型的暴力主題會引起二度恐慌,導致此站延後3個月才正式通車。

10號線 杜思妥也夫斯基站 Dostoyevskaya》重建大文豪小說世界 建站年份:2010年 此站以黑白灰為主要色調,牆上壁畫選自大文豪名著《罪與罰》、《白癡》中的情節,由於其中含有拿斧頭砍人,舉槍自盡等場面,加上不久前地鐵遭受恐怖攻擊,心理醫生與民眾批評,這一類型的暴力主題會引起二度恐慌,導致此站延後3個月才正式通車。

10號線 杜思妥也夫斯基站 Dostoyevskaya》重建大文豪小說世界 建站年份:2010年 此站以黑白灰為主要色調,牆上壁畫選自大文豪名著《罪與罰》、《白癡》中的情節,由於其中含有拿斧頭砍人,舉槍自盡等場面,加上不久前地鐵遭受恐怖攻擊,心理醫生與民眾批評,這一類型的暴力主題會引起二度恐慌,導致此站延後3個月才正式通車。

10號線 杜思妥也夫斯基站 Dostoyevskaya》重建大文豪小說世界 建站年份:2010年 此站以黑白灰為主要色調,牆上壁畫選自大文豪名著《罪與罰》、《白癡》中的情節,由於其中含有拿斧頭砍人,舉槍自盡等場面,加上不久前地鐵遭受恐怖攻擊,心理醫生與民眾批評,這一類型的暴力主題會引起二度恐慌,導致此站延後3個月才正式通車。

1號線 托帕遼沃站 Troparyovo》宛如科幻電影場景 建站年份:2014年 像是科幻電影裡的布景,月台上巨大的不鏽鋼燈架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臨近擁有高聳樹林的托帕遼斯基公園(Park Troparyovskiy)。此站為1號線26站中,第一座對身心障礙者友善的地鐵站。

1號線 托帕遼沃站 Troparyovo》宛如科幻電影場景 建站年份:2014年 像是科幻電影裡的布景,月台上巨大的不鏽鋼燈架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臨近擁有高聳樹林的托帕遼斯基公園(Park Troparyovskiy)。此站為1號線26站中,第一座對身心障礙者友善的地鐵站。

1號線 魯緬采沃站Rumyantsevo》幾何圖案藝術空間 建站年份:2016年 此站具有強烈的荷蘭新造型主義(De Stijl,以抽象幾何,紅黃藍三原色與黑白組合)與蒙德里安風格。是自2012年莫斯科市往西南方擴張後,新區域所開通的首站。自此站往南延伸的新站,服務了大批住在被稱為「沉睡區」Troparyovo-Nikulino的居民,有效縮短他們進入市中心所需的通勤時間。

1號線 魯緬采沃站Rumyantsevo》幾何圖案藝術空間 建站年份:2016年 此站具有強烈的荷蘭新造型主義(De Stijl,以抽象幾何,紅黃藍三原色與黑白組合)與蒙德里安風格。是自2012年莫斯科市往西南方擴張後,新區域所開通的首站。自此站往南延伸的新站,服務了大批住在被稱為「沉睡區」Troparyovo-Nikulino的居民,有效縮短他們進入市中心所需的通勤時間。

1號線 魯緬采沃站Rumyantsevo》幾何圖案藝術空間 建站年份:2016年 此站具有強烈的荷蘭新造型主義(De Stijl,以抽象幾何,紅黃藍三原色與黑白組合)與蒙德里安風格。是自2012年莫斯科市往西南方擴張後,新區域所開通的首站。自此站往南延伸的新站,服務了大批住在被稱為「沉睡區」Troparyovo-Nikulino的居民,有效縮短他們進入市中心所需的通勤時間。

莎拉里耶沃站Salaryevo是莫斯科地鐵索科利尼基線的車站之一。莎拉里耶沃站開通於2016年2月15日,是索科利尼基線最南端的車站。車站名稱來自於莎拉里耶沃村。莎拉里耶沃站是莫斯科地鐵第200個車站。 本站與建設中的莎拉里耶沃車輛段及索科利尼基線延長段相連。

莎拉里耶沃站Salaryevo是莫斯科地鐵索科利尼基線的車站之一。莎拉里耶沃站開通於2016年2月15日,是索科利尼基線最南端的車站。車站名稱來自於莎拉里耶沃村。莎拉里耶沃站是莫斯科地鐵第200個車站。 本站與建設中的莎拉里耶沃車輛段及索科利尼基線延長段相連。

革命廣場站(羅馬化:Ploshchad Revolyutsii)是莫斯科地鐵的一個車站,位於莫斯科市中心。車站名稱來自於革命廣場,是阿爾巴特-波克羅夫卡線的車站,車站開通於1938年。

革命廣場站(羅馬化:Ploshchad Revolyutsii)是莫斯科地鐵的一個車站,位於莫斯科市中心。車站名稱來自於革命廣場,是阿爾巴特-波克羅夫卡線的車站,車站開通於1938年。

革命廣場站(羅馬化:Ploshchad Revolyutsii)是莫斯科地鐵的一個車站,位於莫斯科市中心。車站名稱來自於革命廣場,是阿爾巴特-波克羅夫卡線的車站,車站開通於1938年。

革命廣場站(羅馬化:Ploshchad Revolyutsii)是莫斯科地鐵的一個車站,位於莫斯科市中心。車站名稱來自於革命廣場,是阿爾巴特-波克羅夫卡線的車站,車站開通於1938年。

革命廣場站(羅馬化:Ploshchad Revolyutsii)是莫斯科地鐵的一個車站,位於莫斯科市中心。車站名稱來自於革命廣場,是阿爾巴特-波克羅夫卡線的車站,車站開通於1938年。

TRubnaya水管站延伸工程的一部分。在2010年6月之前,引水管站是柳布林諾-德米特羅夫線西北端的起點車站。

TRubnaya水管站延伸工程的一部分。在2010年6月之前,引水管站是柳布林諾-德米特羅夫線西北端的起點車站。

引水管站是莫斯科地鐵柳布林諾-德米特羅夫線的一個車站,開通於2007年8月30日,是引TRubnaya水管站延伸工程的一部分。在2010年6月之前,引水管站是柳布林諾-德米特羅夫線西北端的起點車站。

莫斯科車站風格,隨俄羅斯領導人轉變,莫斯科地鐵工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一九三一至一九五二年,史達林當權時期規畫的三條路線。接著一九五三年,赫魯雪夫登場,掀起鋪天蓋地的「去史達林」運動。七○年代末期到戈巴契夫主政的八○年代,新地鐵站也隨著領導人風格,邁入「民主化」時代,裝飾與設計不再刻意凸顯蘇維埃主題,藝術形式越見多元。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塑造領導人權威的雕像和肖像退場。

莫斯科車站風格,隨俄羅斯領導人轉變,莫斯科地鐵工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一九三一至一九五二年,史達林當權時期規畫的三條路線。接著一九五三年,赫魯雪夫登場,掀起鋪天蓋地的「去史達林」運動。七○年代末期到戈巴契夫主政的八○年代,新地鐵站也隨著領導人風格,邁入「民主化」時代,裝飾與設計不再刻意凸顯蘇維埃主題,藝術形式越見多元。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塑造領導人權威的雕像和肖像退場。

莫斯科車站風格,隨俄羅斯領導人轉變,莫斯科地鐵工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一九三一至一九五二年,史達林當權時期規畫的三條路線。接著一九五三年,赫魯雪夫登場,掀起鋪天蓋地的「去史達林」運動。七○年代末期到戈巴契夫主政的八○年代,新地鐵站也隨著領導人風格,邁入「民主化」時代,裝飾與設計不再刻意凸顯蘇維埃主題,藝術形式越見多元。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塑造領導人權威的雕像和肖像退場。

莫斯科車站風格,隨俄羅斯領導人轉變,莫斯科地鐵工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一九三一至一九五二年,史達林當權時期規畫的三條路線。接著一九五三年,赫魯雪夫登場,掀起鋪天蓋地的「去史達林」運動。七○年代末期到戈巴契夫主政的八○年代,新地鐵站也隨著領導人風格,邁入「民主化」時代,裝飾與設計不再刻意凸顯蘇維埃主題,藝術形式越見多元。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塑造領導人權威的雕像和肖像退場。

莫斯科車站風格,隨俄羅斯領導人轉變,莫斯科地鐵工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一九三一至一九五二年,史達林當權時期規畫的三條路線。接著一九五三年,赫魯雪夫登場,掀起鋪天蓋地的「去史達林」運動。七○年代末期到戈巴契夫主政的八○年代,新地鐵站也隨著領導人風格,邁入「民主化」時代,裝飾與設計不再刻意凸顯蘇維埃主題,藝術形式越見多元。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塑造領導人權威的雕像和肖像退場。

莫斯科車站風格,隨俄羅斯領導人轉變,莫斯科地鐵工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一九三一至一九五二年,史達林當權時期規畫的三條路線。接著一九五三年,赫魯雪夫登場,掀起鋪天蓋地的「去史達林」運動。七○年代末期到戈巴契夫主政的八○年代,新地鐵站也隨著領導人風格,邁入「民主化」時代,裝飾與設計不再刻意凸顯蘇維埃主題,藝術形式越見多元。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塑造領導人權威的雕像和肖像退場。

莫斯科車站風格,隨俄羅斯領導人轉變,莫斯科地鐵工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一九三一至一九五二年,史達林當權時期規畫的三條路線。接著一九五三年,赫魯雪夫登場,掀起鋪天蓋地的「去史達林」運動。七○年代末期到戈巴契夫主政的八○年代,新地鐵站也隨著領導人風格,邁入「民主化」時代,裝飾與設計不再刻意凸顯蘇維埃主題,藝術形式越見多元。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塑造領導人權威的雕像和肖像退場。

莫斯科車站風格,隨俄羅斯領導人轉變,莫斯科地鐵工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一九三一至一九五二年,史達林當權時期規畫的三條路線。接著一九五三年,赫魯雪夫登場,掀起鋪天蓋地的「去史達林」運動。七○年代末期到戈巴契夫主政的八○年代,新地鐵站也隨著領導人風格,邁入「民主化」時代,裝飾與設計不再刻意凸顯蘇維埃主題,藝術形式越見多元。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塑造領導人權威的雕像和肖像退場。

莫斯科車站風格,隨俄羅斯領導人轉變,莫斯科地鐵工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一九三一至一九五二年,史達林當權時期規畫的三條路線。接著一九五三年,赫魯雪夫登場,掀起鋪天蓋地的「去史達林」運動。七○年代末期到戈巴契夫主政的八○年代,新地鐵站也隨著領導人風格,邁入「民主化」時代,裝飾與設計不再刻意凸顯蘇維埃主題,藝術形式越見多元。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塑造領導人權威的雕像和肖像退場。

莫斯科車站風格,隨俄羅斯領導人轉變,莫斯科地鐵工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一九三一至一九五二年,史達林當權時期規畫的三條路線。接著一九五三年,赫魯雪夫登場,掀起鋪天蓋地的「去史達林」運動。七○年代末期到戈巴契夫主政的八○年代,新地鐵站也隨著領導人風格,邁入「民主化」時代,裝飾與設計不再刻意凸顯蘇維埃主題,藝術形式越見多元。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塑造領導人權威的雕像和肖像退場。

莫斯科車站風格,隨俄羅斯領導人轉變,莫斯科地鐵工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一九三一至一九五二年,史達林當權時期規畫的三條路線。接著一九五三年,赫魯雪夫登場,掀起鋪天蓋地的「去史達林」運動。七○年代末期到戈巴契夫主政的八○年代,新地鐵站也隨著領導人風格,邁入「民主化」時代,裝飾與設計不再刻意凸顯蘇維埃主題,藝術形式越見多元。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塑造領導人權威的雕像和肖像退場。

藝術殿堂:莫斯科地鐵站

潛入歐洲最長地底天梯

2016/11/08

LINE分享 FB分享

被譽為「地下宮殿」的莫斯科地鐵,其實有著曲折出身。

建設地鐵的想法,最早於一八七五年由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提出,到一九○二年,尼古拉二世在位時展開積極討論,當時除了企圖追歐(倫敦、柏林地鐵)趕美(紐約地鐵),也希望平息人民對於國家不斷向外擴張卻忽視國內建設與改革的抗議,不料後來陸續爆發流血星期日事件、巴爾幹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推翻帝制的二月革命,動盪不安使得地鐵計畫遲未實現,直至一九三一年,共產黨執政的第十年,才因為地上運輸系統負荷日重的緣故,由史達林宣布正式啟動。

一九三五年五月,莫斯科地鐵一號線正式通車,時至今日,莫斯科地鐵共計有十二條線,兩百個站,預計到二○二○年,會增加五十五站,總長約四百五十公里,成為全世界第三大地鐵系統,僅次於北京(三十條線、四百五十站、九百九十八公里)與上海(十八條線、五百站、八百公里)。所有線路依開通時間編號,總共十一線,其中最重要的是連接一號線到十號線的五號環線,往市中心的列車以女聲報站,駛出市中心的列車則以男聲報站。

車站風格隨領導人轉變

莫斯科地鐵工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一九三一至一九五二年,史達林當權時期規畫的三條路線,建設初期請來倫敦地鐵專家擔任工程顧問,並由史達林心腹、「冷血政委」拉札爾‧卡岡諾維奇(Lazar Kaganovich)監工,工人們在缺乏重型機具輔助的情況下,拿著十字鎬、鐵鍬一類的原始工具挖掘,很多人熬不過去,就死在地道裡。協助建設的倫敦工程師也無端遭殃,史達林擔心他們會把莫斯科的地下發展藍圖帶回英國,一九三三年第一次試車後,便以間諜的名義將其全數趕回英國。


史達林時期的地鐵站,多以巴洛克或哥德式風格為主,充分反映他好大喜功與浮誇的個性,他更視地鐵站為宣揚社會主義的最佳基地,以一九三八年開通的革命廣場站(Ploshchad Revolyutsii)為例,站內共有七十六座雕像,象徵新秩序是由農夫、工人、士兵、運動員和學生所組成,承襲列寧所信奉、十九世紀學者尼古萊‧車爾尼雪斯基(Nikolay Chernyshevsky) 提出,「藝術因政治而存在」的主張。

接著一九五三年,赫魯雪夫登場,掀起鋪天蓋地的「去史達林」運動,赫魯雪夫主張過去所有無謂的奢華都必須被消滅,他首先開除地鐵主設計師亞歷克謝‧達胥金(Alexey Dushkin),然後將所有被他視為設計過度浪費的地鐵站改以最簡約的方式施工,如克魯鮑特金(Kropotkinskaya)、國經成就展(VDNKh)等站;包括停止採用馬賽克瓷磚拼貼、彩繪玻璃、浮雕裝飾,並以水泥與混凝土取代大理石、花崗岩、鋁合金柱等建材。直到一九六四年赫魯雪夫下台,這十一年間新建的地鐵站,不僅造價低廉,而且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

而自七○年代末期到戈巴契夫主政的八○年代,新地鐵站也隨著領導人風格,邁入「民主化」時代,裝飾與設計不再刻意凸顯蘇維埃主題,藝術形式越見多元,比方以航太科技為靈感的航空發動機站(Aviamotornaya)、牆面鑲嵌花鳥風景馬賽克拼貼畫的塞瓦斯托波爾站(Sevastopolskaya),這樣的趨勢一路延續到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塑造領導人權威的雕像和肖像退場,不同領域中值得紀念的人物進駐,契卡洛夫站(Chkalovskaya)即是向家喻戶曉的傳奇飛行員瓦列里‧契卡洛夫(Valery Chkalov)致敬,或有表現其他國家城市特色的地鐵站,像羅馬站(Rimskaya)就立著傳說中創造羅馬城的雙胞胎兄弟的大理石像,不過,兩人站在傾倒石柱上的場景,被許多人解讀為暗喻共產垮台,民主登場。


新站朝向摩登未來感

二○一二年,莫斯科市向西南擴張,龐大的通勤人口(每日平均載客量七百萬人次,最高曾達到九百萬人次),以及令人抓狂的地面交通問題(主要道路於尖峰時刻的行車時間比平常多五○%,塞車程度名列歐洲第二),搭建新的地鐵站成為當務之急。根據莫斯科市政府都會發展官網資料顯示,從二○一六到二○二○年,四年內要蓋五十五站,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原定於今年通車的站,仍在施工中。

從官網上的3D模擬圖看來,新站多以俐落線條、摩登或未來感的設計為主,已非早期宏大華美的風格,科技化成為發展重點,希望將去年底開通的科技公園站(Technopark)中,旅客只要以金融卡或手機感應即可入站的收費方式普及化。

近年來市政府積極改善地鐵服務品質與形象,從二○一三年十二月起,車廂內全面提供免費Wi-Fi(雖然連線品質仍待改善),並且歡迎遊客拍照(據說以前會被警察盤問或制止),官網上詳細列出新站的建設進度,並推出多種彩繪列車,還舉辦過瑜伽和音樂會等活動,去年最有趣的是首屆「地鐵一日馬拉松」比賽,不過這或許將成為最後一次比賽,因為一旦今年底十二個新站順利開通,想在一天之內遊遍所有站,是不可能的任務。

搭上莫斯科地鐵,猶如在時光隧道中穿梭,它所承載的歷史與美學資產,豐厚了大眾交通工具之於一座城市的意義。

【延伸閱讀】

3、4、5號線 基輔站 Kievskaya》見證烏俄昔日情誼
建站年份:1953年
別看現在普丁動不動就威脅烏克蘭,二戰時,蘇聯紅軍曾協助烏克蘭從納粹占領
中解放,兩地人民從此成為患難之交,站內基柱上大型馬賽克拼貼畫的主題,即是在描繪雙方情誼以及烏俄的傳統農村生活,白色大理石則來自於俄羅斯著名礦區Koelga。


1、5號線 共青團站 Komsomolskaya》向戰場英雄致敬
建站年份:1935年
此站名是當年為紀念俄羅斯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5週年而定,牆面刻有歌頌真善美的白色浮雕,拱形天花板上的鑲嵌畫,主角多是歷史上偉大的沙場英雄和國家領導人,或以鐮刀、盔甲、步槍為設計主題的壁畫,整體氣派,但是戰爭與和平,卻是兩相矛盾的意識形態。

1號線 克魯鮑特金站 Kropotkinskaya》模組化簡約車站
建站年份:1935年
此站原本是要比照隔壁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豪華規格建造,但動工不久,就被赫魯雪夫叫停,他認為地鐵站以最省錢的模組複製即可,每站長一樣就好,但太省反而導致施工品質不良,結構無法承受列車行進時產生的震動,建材經常脫落,牆面斑駁,到頭來錢花在維修上。

來自地底的天梯

若你沒搭過莫斯科地鐵,剛好又在趕時間,看到電扶梯保證心會先涼半截,因為這裡的電扶梯要命的長,2分鐘是基本的搭乘時間。而深達84公尺(相當28層樓高)的勝利公園站(Park Pobedy),則設有全歐洲最長的地底天梯,共740階,從一端到另一端,得花3分鐘。莫斯科地鐵站平均深度介於33至35公尺之間,除了運輸,也具備戰時避難以及臨時軍事指揮所的功能,冷戰時期,美蘇進行核武競賽,為了預防核彈攻擊,於此時期搭建的地鐵站更深。

1號線 托帕遼沃站 Troparyovo》宛如科幻電影場景
建站年份:2014年
像是科幻電影裡的布景,月台上巨大的不鏽鋼燈架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臨近擁有高聳樹林的托帕遼斯基公園(Park Troparyovskiy)。此站為1號線26站中,第一座對身心障礙者友善的地鐵站。


10號線 杜思妥也夫斯基站 Dostoyevskaya》重建大文豪小說世界
建站年份:2010年
此站以黑白灰為主要色調,牆上壁畫選自大文豪名著《罪與罰》、《白癡》中的情節,由於其中含有拿斧頭砍人,舉槍自盡等場面,加上不久前地鐵遭受恐怖攻擊,心理醫生與民眾批評,這一類型的暴力主題會引起二度恐慌,導致此站延後3個月才正式通車。

1號線 魯緬采沃站Rumyantsevo》幾何圖案藝術空間
建站年份:2016年
此站具有強烈的荷蘭新造型主義(De Stijl,以抽象幾何,紅黃藍三原色與黑白組合)與蒙德里安風格。是自2012年莫斯科市往西南方擴張後,新區域所開通的首站。自此站往南延伸的新站,服務了大批住在被稱為「沉睡區」Troparyovo-Nikulino的居民,有效縮短他們進入市中心所需的通勤時間。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