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藥秀民謠 致敬三零年代
九個異鄉人的街頭音樂狂想
2016/06/09
- 文字 / 曾郡秋
- 攝影 / 李明宜
五月,週六的下午。以草根民謠演唱著名的「泥灘地浪人(The Muddy Basin Ramblers)」在大稻埕戶外舉辦新專輯《跳舞時代》現場發表會。九個來自不同國家的樂手,身穿復古襯衫、草帽、洋裝;有的彈Keyboard,有的彈吉他,有的吹薩克斯風,有的吹黑管,有的打鼓。樂團成員裡放棄美國籍,成為道地台灣人林道明(TC Lin)彈著大臉盆製成的低音貝斯樂器,而另一個夥伴則是在敲打著用洗衣板做成的樂器。
現場響起了猶如三○年代留聲機裡的樂曲,善於Swing Dance的人隨興的跟著音樂跳舞,樂團主唱David時而在台上和觀眾說笑互動,表演會場熱鬧非凡。
克難樂團
創作復古曲風
「泥灘地浪人」不是眾所皆知的大眾樂團,但是他們在台灣各個藝術節演出時,以許多家庭用品改裝成樂器演奏,用這些樂器來詮釋獨特的民謠樂風,加上樂團成員善於與觀眾打成一片,讓他們有一群不算少的粉絲。
樂團靈魂人物為團長David Chen(陳思銘),中英文極佳,為在美國出生的台灣人;大學畢業後回台灣看看阿公阿嬤,原本預計停留在台灣兩週,「十年過後,我還沒有離開,接著便發現:我變成了台北人了。」
David說道,樂團的組成共九人,來自美國、加拿大、蘇格蘭、台灣,幾乎全數都是在台北居住多年的外國人;但二○○二年成立時只有四個團員,「一開始只有我、Tim、Will、Cornor,」David笑著說道,那時他們暱稱台北為泥土盤地(Muddy Basin)而他們自己則是浪人(Rambler),樂團的名字於焉而來。
David說,他就像一般美國孩子一樣,喜歡搖滾,到了大學才彈吉他,「後來,才從搖滾轉到比較傳統類的音樂,我彈吉他也多半演奏這種音樂。」一開始,因為樂團成員每個都是上班族,大家就從玩音樂、喝酒,隨興輕鬆的狀態變成了一個團。漸漸的,團員慢慢增加,從四個變成六個,再從六個變成了九個。「也因為隨興的業餘狀態,我們做專輯進度很慢,從二○○七開始籌備,二○一三年才發表了《寶島賣藥秀》這張專輯。」
「我們樂器和樂風靈感,來自一九二○年代的Jug Band,」談起樂團定位,David說;Jug Band意即克難樂團(Jug指陶製或玻璃製的窄口容器),這種樂團源起於一九二○年代的美國,黑人買不起樂器便以生活器具改造。除了Jug Band的靈感之外,「泥灘地浪人」的樂曲多半為David所創作,樂風以藍調、爵士、搖擺(Swing)、鄉村為主。
七十八轉唱片
獨特的音樂時代
David喜歡研究音樂歷史,發現早期美國音樂演出者多半都從「賣藥秀」起家。「你可以說現在的流行音樂,和賣藥秀有一個很深的根源。最早的流行音樂從藍調到爵士,同時也有鄉村的音樂,賣藥秀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便在它讓所有風格交糅在一起。」David說道,美國的賣藥秀基本配備,就是有一個主持人在賣藥,音樂的功能是在吸引人。「當然不只有音樂還有演戲,」David笑著說,從這些賣藥秀裡產生了一種民謠的文化,「住比較鄉下的人,他們的娛樂沒有電視,是從廣播開始發展,所以他們最精彩的娛樂,從走唱樂開始的。」
因此,泥灘地浪人第二張專輯《寶島賣藥秀》就這樣來了,便是要重現在那個沒有太多聲光娛樂的年代,街頭賣藥藝人們如何讓民謠音樂擁有神奇療效般的迷人樂風。
如果說《寶島賣藥秀》為這個樂團的知名度基石,新專輯《跳舞時代》定位更明確,是團員們向台灣,以及三○年代七十八轉音樂時代的致敬作品。這張唱片裡,樂手Sandy說,所有曲子的靈感都來自他們喜歡聽的七十八轉唱片。專輯名稱即取自三○年代歌手純純的經典歌曲,除了現代錄音版本之外,團員還以完全不標準的台語翻唱;但最感動的人的地方,在於他們力圖運用過往的錄音方式,來重新回味這首歌的經典魅力,「我們把這首歌以七十八轉唱片格式壓製,拿回台灣後用留聲機播放出來,再把這聲音收錄在新專輯裡。」
團員Will則認為雖然專輯無法用手搖留聲機來聽,但仍想藉由風格傳達他們對那時代的音樂痴迷,「⋯⋯希望你仍會像我們一樣,對過去那個《跳舞時代》的回音深深著迷。(引述自泥灘地浪人《跳舞時代》專輯)」
泥灘地浪人除了音樂表現不俗之外,《寶島賣藥秀》的專輯封面更入圍了葛萊美獎;而談到他們為什麼會那麼著迷於昔時音樂?David說,「我們在很多藝術節演出,我們都很有經驗,可是我最喜歡不插電的感覺。」他說,因為這些取經於賣藥文化、現場演奏的音樂,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你跟觀眾的互動,在這個小空間裡反而容易辦到,「你可以跳舞,也可以跟觀眾開玩笑,或一邊開玩笑一邊鼓勵大家買CD,觀眾與樂團因為沒有舞台,所以不用分開。這很有趣。」
小檔案_泥灘地浪人
近期演出:6/25大稻埕(詳見臉書「Muddy Basin Ramblers」)
網址:www.muddybas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