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一盞燈,圓滿一個家

光線的投手.光陰的捕手

2015/10/20

LINE分享 FB分享

在丹麥,一年有超過一半時間都很暗。當我早上出去上班時,天很暗,在公司坐了十小時,晚上下班要回家時,外面依舊很暗,所以我們在家裡用很多燈,像是做為白天陰暗時刻的補償一樣。因為丹麥氣候又冷又暗,所以我們比較喜歡待在家裡,把燈打開,同時也點蠟燭,這讓人覺得很安心,同時也意識到我正在家裡。

燈光為空間帶來平衡感

雖然如此,我們卻不喜歡用很明亮的白光,而是溫暖感覺的黃光。這跟我們的文化有關,對丹麥人來說,我們需要燈具,但不只是為了光和照明,而是希望燈也成為環境的一部分,不管是燈具或燈光都要好看,讓人感覺舒服。我們也比較喜歡吊燈或立燈,而不是嵌燈,因為這樣就不美啦!嵌燈只有照明的功能性而已。

在丹麥人家裡,會有很多燈具,我們習慣回家後就打開它們。像我家有兩間客廳,有一間幾乎從未使用,但我依舊會點亮那裡的燈,即使我們人不在那裡(笑),另外在走廊或角落還有一些小燈,我也會點亮它。這些燈給了房間或整個房子很好的平衡,你可以更常看到這個房間,感覺它也參與了你的生活。

對丹麥人來說,燈具不只是燈具而已,在家裡會有很多不一樣的燈,有黃光、藍光、柔和的、溫暖的……,每當我們布置家裡時,燈具跟其他家具一樣重要。丹麥人花很多時間布置家裡,每個人都在擁有美好家具的家中長大,我們總是記得父母、祖父母有個漂亮的玻璃杯或一張椅子,也很常邀請親朋好友來家裡聚會,分享某件家具的故事,你也可以把舊家具跟新家具混搭。

對我們來說,有一個漂亮的家非常重要,這也是很大的自信來源。沒道理我們光有好看的家具、桌子,但卻配上一個無聊的天花板,這會毀了所有的一切,燈能讓一個家變得更圓滿。

Norm 69 對 Normann Copenhagen 來說,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因為這是我們第一個產品,早在一九六九年,建築師 Simon Karkov 就設計了這盞燈。它是由六十九個零件組成,買回家後只要自己彎折燈片就能組裝,不用任何工具或膠水。Simon 的靈感常常從大自然而來,這盞燈的靈感就來自花朵和松果。

雖然他在六○年代就設計了這盞燈,卻放在閣樓上很多年沒有被發現。有次透過朋友介紹和Simon見面,看到了這盞燈,我們非常喜歡,便決定把 Norm 69 推到市場,在二○○二年正式上市。這盞燈也遵循了丹麥燈具的設計傳統,有燈罩和柔和的燈光,一推出後就獲得巨大成功,到現在還是我們重要的產品。

五、六○年代的丹麥設計,家具製造占了大多數,這和丹麥的製作傳統有關,當時很注重工藝技巧,另一個原因,也是受到這個國家有什麼製造材料所影響,所以用了很多森林裡的木頭。儘管後來丹麥在其他領域也有製造設計產品,譬如橡膠、玻璃等,但即使到現在,家具還是占了丹麥設計很重要的地位,遠比其他領域的設計品還多,也更容易被人們認得。

重視家具與使用者的關聯

對我來說,在一個家裡面,最常用的家具是沙發。我們回家、準備晚餐、吃飯……,直到每件事都結束了以後,就會坐在沙發上,閱讀、放鬆、聊天。當人們看到新房子時,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要在哪裡放沙發?因為這是第一件家具。我的意思是你會圍繞著沙發,再安排其他家具的位置,哪裡放電視、哪裡放桌子。總體來說,沙發是家裡的中心物件,它聚集了家裡發生的事,是生活樂趣的來源。

無論是什麼家具,我們總試著在產品中帶來創新,因為顧客在市場上早有數百種選擇,你如何滿足他們新的需求?我認為關鍵字是「關聯性」(Relevant),不管是哪種家具,都必須跟消費者有關,這個關聯性可以在很多地方出現,譬如功能、材質、價錢,每件產品都對應不同需求,我們並不會滿足於又做了一張椅子,而是希望能為市場帶來新意。

像我們的 Washing-up Bowl(編按:洗碗時放置在水槽裡的容器),它是用彈性橡膠製作而成的,可以配合要洗的東西或水槽尺寸變換成不同形狀,也能拿來收納東西或是當作酒的冰桶。別的Washing-up Bowl 在超市可能只要花二、三塊就能買到,但我們的價錢貴很多(售價八十七‧五丹麥克朗,約新台幣四百四十元),就是因為我們不斷挑戰傳統思考。

小檔案_Poul Madsen

結束玻璃進口事業後,在1999年創辦Normann Copenhagen,3年後推出第一件商品Norm 69,隨即一炮而紅。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