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零壓力的內心小旅行

長假出國人擠人?不如放鬆一個人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生活越忙碌,越多人開始注重內在的自我探索。風潮音樂總經理楊錦聰,曾在人生事業最低潮時,參加「敏感度訓練」的成長激勵營,開發生命的動力。肯夢AVEDA負責人朱平也常藉由靈修,享受靜默與孤獨、練習專注,五感打開,觀察力也跟著變強。

成長激勵營、靈修中心、台灣內觀中心、甚至是法鼓山的禪七課程,這些所謂的「避靜之地」(Silent Retreats),都提供了一些課程與練習,讓參與者有機會靜下來,往自己的內心裡旅行。

什麼都不問

今年四十五歲的政大廣告系副教授陳文玲坦承,自己在三十八歲之前,是個相當「功利」的人,或者說,她是個「專心的」廣告學者,包括所想的事情、所接的工作、所交的朋友、所讀的書,都經過審慎過濾。

「都一定是要朝向我專業的廣告之路的。」陳文玲回憶,那時她的想法像是:作為一個教授,就是要升等;做為人,就是要快樂。「很多事情,你就是這麼去做,不會再問為什麼了。」

接近四十歲時,陳文玲頭一次到加拿大溫哥華附近小島上的「海文中心」(Haven)參加自我探索的課程,奇特而美好的經驗,讓她在二○○四年又飛去了一趟。

「參加這些課程,就像是伸展你平常很少用到的肌肉,會有點兒痛。」陳文玲回憶,其中「幻想日」讓她印象深刻。

「幻想日」是允許每個人去實驗、玩耍、嘗試平常不會做的事,再經由與人互動得到回饋。在那一天,身分是老師的陳文玲,竟然開了一家「色情舞店」,大跳起脫衣舞。從原本全身包得密不通風,慢慢的脫到只剩一件泳衣。甚至,她還要求同學們排排趴在地上,讓她能夠隨興的在每個人的背上翻來滾去,自在的感受每一個人的體溫、體味與體貼。

「若是將『脫衣』看作是一種隱喻,你可以說它是脫掉『知識』的外衣,或是脫掉理性的外衣。」當時,陳文玲覺得自己教了二十多年的書,用的一向都是「大腦」,這才驚覺原來自己還有個身體,而原來她對自己身體的態度是既陌生、又好奇。



什麼都不想

國外的自我成長課程,是以團體的力量,來幫助自我探索。陳文玲還兩度參加國內的「台灣內觀中心」課程,透過引導來對內探索。

第一次, 長達十天的時間得保持靜默,和其他學員不得交談,也不能夠有眼神上的接觸。頭三天,她幾乎「睡翻了」,全身上下最先反映出來的毛病,就是身體上的疼痛。

陳文玲解釋,由於平時的忙碌會將身體上的毛病壓制住,等到靜下來,先入侵身體的,就是她的過敏性鼻炎。她先是得不好意思的遮遮掩掩擦下流個不停的鼻水,後來,她索性讓鼻水自在的流洩,說也奇怪,當心裡的擔心介意消除,鼻水也就自然而然的止住了。

當然,要參加長達十來天的課程,恐怕不太容易。陳文玲建議,不妨先試試一些短期的自我探索課程,就能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

陳文玲也發現,「自由書寫」及「畫曼陀羅」,是既容易又可以隨時做到的避靜方式。「當你覺得心煩意亂的時候,就開始寫,讓你的意識帶領你,寫個十分鐘也不要停,會有一種『天人合一』的感受。而畫曼陀羅也是一樣,就是用圖象來代替書寫,自由的繪畫。」

陳文玲的身邊會帶著一本大本子,隨時記錄下自己所思所想。

另外,陳文玲也畫曼陀羅,她用蠟筆用力塗,「把心裡的畫面畫出來的同時,壓力也跟著釋放了。」最近,她利用週末參加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的「繪畫工作坊」,連續三天的課程中,在講師導引下自由繪畫,從一張全開的畫紙,慢慢拼貼加大,成為攤開之後足足比她高上一個手臂的大畫。

這幅畫,其實就是她潛意識裡的畫面。「我本來決定不將家人畫進來,但畫完之後,才發現他們原來就是我心裡的畫面。」原來位在畫作下方的父親,在紙張漸漸被拼貼擴張的過程中,位移到了中心。



「畫作完成後,才體認到父親在我心中的重要性;姊姊過世了,所以她在我心裡總是輕飄飄的,卻又跟父親有所聯繫;至於母親,總是一個很懂得施展自己魅力的女人。」畫裡那張躲在後頭的黃色大臉,其實是隻老虎,畫的就是陳文玲自己,意味著她很用力,想要緊抓住每一個人。

什麼都不做

陳文玲曾在《多桑與紅玫瑰》一書中,寫下自己的故事。她從小就被寄養在不同的家庭中,與母親聚少離多。在書中,陳文玲的母親是風塵中的「大姊」。故事完成後,陳文玲突然覺得,自己應往一個與學者生活、廣告專業相反的方向走。

所以,她參加許多活動與課程,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透過繪畫創作,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我是一個很用力的人,寫作用力,教書用力,因為發現自己太用力了,所以我二○○七年的目標是『放輕鬆』。」

過去的陳文玲,既自卑又好強,一旦站上教室,她會想自己在這座舞台上的表演是否完美;現在的她自在多了,看到的是學生期盼的臉孔,她更願意坦承表現自己真實的一面。「我就是不再那麼『功利』,不再如此目的導向,盡可能的let it go,讓自己浸淫在不同的經驗裡。」

以德語寫作的現代主義文學家卡夫卡曾這麼說:「你不必離開房間,安靜坐在桌前傾聽,甚至不必聽,只要等,甚至不必等,只要安安靜靜,獨自一人,世界便會慷慨獻身,讓你揭去面紗。」(摘自《慢活》)也許,經年奔波忙碌的你,最好的休息,就是找到你的避靜之地,與自己相處。

*國內避靜之地何處尋?

台灣內觀中心 www.udaya.dhamma.org
提供「十日內觀」課程,以錄音帶播放的方式傳授,期間須保持靜默,不得書寫、交談。

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 www.shiuhli.org.tw
「深度意識之旅」、「畫寫曼陀羅」、「繪畫工作坊」、「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ure)等課程,陳文玲相當推薦。



鹽寮淨土 03-8671065
鼓勵人們體驗簡樸的生活方式,進而改變生活態度與價值觀,改善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奧修花園 www.oshogarden.org/index.htm
提供許多靜心課程,認為靜心是在搖動、震動,讓身體系統自由釋放沉睡未醒的生命能量。

阿南達瑪迦 www.ananda-yoga.org
國際瑜伽靜坐服務團體,提供身心靈瑜伽課、瑜伽治療法等課程。

法鼓山禪修活動 oldweb.ddm.org.tw/index.asp
提供禪修活動,包括初級、進階禪訓及八式動禪等,藉由禪修認識自我

附註:陳文玲所參與的國外避靜之地課程:海文專業訓練學院haven.ca/index.html(The Haven Institute for Professional Training位於加拿大溫哥華)

*小辭典:曼陀羅

曼陀羅是梵語中「圓輪」的意思,在這裡指的是在圓裡作畫,看著顏料的顏色,不帶任何想法,讓身體帶領你,自由的繪畫,相對於「自由書寫」是以文字來表現,而畫曼陀羅,就是以「圖像符號」來表達。

*陳文玲

政大廣告系副教授,開設具有實驗性的創意課程,也曾在花蓮帶過四場〈找阿寶〉夢與創造力工作坊,著有《多桑與紅玫瑰》、《找阿寶,玩創意》、《愈旅行,愈裡面》等書。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