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石桌看星空的自然生活
他把百年土角厝變極簡派家居
2015/08/18
- 文字 / 施慧鳴
室內設計師林孝儒穿梭在台北碧潭與新店兩處工地,忙著為一間寶石店和前新店市市長鄭三元的老房子裝潢,除了得看頭看尾,聯絡設計更改事宜,還要忙著找風化木、量鐵材,創作簡單利落的家具。
喧鬧轉寧靜
手機響個不停,事情一件件來。但工作上的緊張忙碌,在他回到位於台北木柵指南國小半山腰上的百年石頭屋、關掉手機的那一刻,完全被隔絕在山下。
即使回到家,有時已經半夜,但是不管多晚,林孝儒都會泡上一壺好茶或喝著自釀的水果醋,閒坐在榻榻米上,享受這寧靜的一刻。
早上五點,他戴上斗笠,拿起鋤頭、馬口鐵澆水器,到菜園耕作,看著棚架上結實纍纍的番茄和四季豆,他,滿足的笑了。
這一天,他偷閒躲在家,招呼朋友在客廳喝茶聊天,窗戶把山中綠意框成一幅自然的畫作。窗台上擺著可愛的小盆景,蜜蜂自在的從洞開的窗子飛進,在屋裡飛來飛去。
看見客人露出怕被蜜蜂螯到的擔心表情,林孝儒自在的笑說:「放心,不會被叮,我都跟牠們說好了!」而房外,蜜蜂還有築巢呢!
「我喜歡躺在院子前方的大理石桌上看星空,尤其是有月亮的夜晚最美。」林孝儒經常應客戶要求,設計極簡風格的都會空間;但他要的簡約,是在自然中,而且,要有時間感。因此,只有回到山中老屋,他才能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簡約生活。
荒宅成寶居
大概所有四、五年級生到中年,都對老房子有種特殊情感吧!從事室內設計二十多年的林孝儒,更是如此。
嚮往住在老房子、又時常登山的他,一年半前,聽山友說到這棟廢棄老石屋,便馬上趕來看。
百年石屋曾遭火災,環境只能用「惡劣」兩字形容:不僅房子內部多處損毀,甚至連屋頂瓦片都是破洞、地上長滿野草、牆壁燒黑、屋樑被蟲蛀倒塌……。
林孝儒先是被這破爛不堪的情況嚇一跳,但轉而心更喜,憑他多年的簡約美學,深知這是一個有趣可為的空間。因此馬上決定承租才月租三千元的石屋,契約一打十年。
「越是破亂的房子,想像空間越大,尤其外在環境最符合我的要求,離市區不遠,處於文明邊緣,前有院子兼獨立門戶。」一直幫別人圓室內設計夢的林孝儒,早想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屋子,隨心所欲的發揮。
勞動換體驗
從開始裝潢時,林孝儒即從身體勞動,體驗前人的艱辛造屋。房子位於半山腰,車子上不來,只能停在大馬路上,接著,得靠兩條腿,沿登山步道拾級而上一百四十多階,再轉入山徑走約一百公尺,才到得了。
而林孝儒就這樣,以一己之力,一趟趟搬木板、水泥和鐵材等建材。連除草、重換屋樑也全都自己來。如此「複習」當年這石屋主人在物力艱難情況下,蓋這房子的實況。
牆壁石頭全被火燒黑,林孝儒先用手砂輪機打磨,直接用該處倒塌豬舍的泥土拌來補牆壁的縫隙;地上的泥巴地鋪上了水泥、塑膠、木板,架高十二公分,做足防潮設備;再鋪上來自日本大地震組合屋的二手榻榻米,一個約一米長、半米寬的榻榻米,只要六百元,便宜工細,果真是精打細算。
「每次當雙腳吃力地踏上一塊石階,身上的重量壓到腳底板時,心中更踏實,因為我確實感受到先人的刻苦生活。」身體的勞動,卻讓林孝儒開心的笑說,以前這房子主人靠種茶為生,「大馬路」就是如今的登山步道,採了茶,從「大馬路」送到山下賣。
不方便、物力有限,反而激發出更有創意的簡單設計。他徹底發揮他的極簡註冊風格,在空間處處展露鐵件、木頭、石頭的原始味道,卻讓房子從灰頭土臉變成一件戶外的藝術品。
門口放著一輛木製稻穀車,上方擺著幾盆艷紅的杜鵑,旁邊一個鈴鐺加上生鏽鐵材焊合的手拉門鈴,讓來者一進門就能享有鄉土台趣。
廢物變家飾
在此,他更學會珍惜資源,別人拆下的樑柱、木板,變成倒塌閣樓的重組建材,他把老福杉木柱,按照以前的工法,將兩邊牆壁的土塊挖洞,一邊深一邊淺,然後將木柱嵌入穩住。
客廳閣樓板中間留空,露出屋脊,整個空間顯得更高挑,沒有壓迫感,也更涼爽。
屋脊主樑竟是大紅色,那是他將工地用剩下的紅色壓克力圓管包住原來的方木,讓老舊屋頂呈現白中一點紅的獨特。
老屋是一條龍式的房子,由左而右依序是臥房、客廳、餐廳、廚房四個空間。大門進去就是鋪上榻榻米的客廳,榻榻米上放著簡潔洗練的老厚檜木大茶桌,和貼牆及腰的置物架上,排排站的數十個裝小沱茶、酸梅、花生的玻璃罐,為簡單的空間增添了小趣味。
屋主棄置的床腳,有著先人生活的痕跡,林孝儒拿來做CD架、茶葉架、書架,簡單卻有了精神上和實際上的作用和意義,房子的歷史,也因此活起來。
而純白的臥室裡,連衣櫃都沒有,僅一張床、一盞燈、和一個半人高的鐵灰色五斗櫃,這是如今只穿T-Shirt搭牛仔褲的林孝儒唯一的雜物櫃兼衣櫃。
「每弄好一個地方,就會感到開心,激發創意,期待下一個驚喜。」他動腦兼動手的成品,還有餐廳中用黑鐵為支架、夾板為桌面的長形大茶桌,材料很便宜,但是漆上藍色桌面,質感就不同,多了些人文氣息。
桌邊特別設計一個給鐵壺燒水用的炭爐,底下連接一管鐵製煙囪,排放炭灰,如此實用兼具創意的東西,當然也是自製。
加法改減法
剛開始的時候,林孝儒費力搬一堆東西上山,深怕不夠用。現在,它們通通被放在老屋堆置雜物的閣樓上。「住久了山上,才讓我學懂減法,要捨才有得。」林孝儒說。
簡單,少了壓迫感,多了心靈飽足感。
老陶甕、舊竹簍、迴蕩在室內的蔡琴歌聲、黑膠唱片獨有的沙沙聲響,和線條簡潔的桌子和家具,構成一個現代與古意兼具的空間。
缺點是,房子靠山,溼氣重,我一直覺得奇怪,窗戶沒裝上玻璃和紗窗,下雨怎辦?林孝儒卻就這麼樣的住了一年半,和山中蜜蜂、昆蟲分享這空間。
最後,窗戶還是會裝上玻璃和紗窗,只是,林孝儒選擇,慢─慢─來!
木柵石頭屋的布置秘訣
指定題》台味五招
☆稻穀車:台灣農村時期搬運稻穀的工具,擺放在門口種花,相當懷舊。
☆老甕:既可插花、收納雜物、存放老茶或裝飾的四合一功效(圖)。
☆黑膠唱片:除視覺外,空間的音樂播放也很重要,黑膠特有的沙沙聲,是屋主最愛的感覺(圖)。
☆竹簍:過去農業時代的魚簍、菜籃,成為萬用置物簍,當洗衣籃、放拖鞋、木柴、垃圾筒(圖)。
☆瓦片:屋頂破掉的碎片,挑選出較工整的片塊,利用放蔬果、當茶盤,既實用又具有裝飾性(圖?)。
加分題》創意鐵器品
善用鐵材的林孝儒認為,鐵便宜好用,但需要做好防鏽處理。在黑鐵板上噴紅丹(防鏽材料)、再噴鐵灰色漆,耐用具有質感。
☆吸鐵板:將廢棄的鐵招牌,放上磁鐵,刀叉、湯匙、鉋刀掛在上面,成為廚房中最具創意的收納工具。
☆鐵鳥籠:喜歡用鐵創作,打破傳統竹子做法改用鐵枝,曾借放在天母的隨意鳥地方餐廳,生鏽效果,很有粗獷感(圖?)。
☆鐵門鈴:在跳蚤市場尋寶的鈴鐺,加上生鏽黑鐵,做成手動拉鈴,與鄉下原始風格一致(圖?)。
☆鐵水壺:過去澆菜的馬口鐵澆水器,既可插花,又能澆菜,一物二用。
☆鐵托盤:黑鐵板噴漆焊接成花架、茶墊,簡潔耐看,成本便宜。
(文‧施慧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