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走進世界遺產 超越時空的生活智慧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人類除了早期的穴居,後來皆築屋而居。但是,在土耳其卡帕多細亞地區(Cappadocia)卻發現大量的地下修道院和地下都市,甚至有挖到地下八層之深;而在阿拉伯半島海拔高度二千三百公尺處,則林立著供大家族共同居住的五、六層樓高住宅。

為何有人往地下住,卻也有人在高原上,卻往上蓋高樓?且跟著本書兩位作者,神遊千年前的人類住宅,追憶難以想像的前人生活足跡。

薩那是葉門共和國的古都,據說,是由穆罕默德於西元六三○年設立的清真寺,及鹽市場為中心發展而成的高密度都市。所謂「鹽市場」並非單純只有鹽的買賣交易,而是還有其他各式各樣商品販售的市場,其中特別是銀製品,更以其高品質而聞名。

市場裡設有稱為Samsara的商隊宿舍,一樓存放商品,二樓則是宿舍和稅金徵收所。收稅人同時也兼任警察的角色,負責監督不法並弭平爭議。市場裡的成員長久以來一直奉行不起爭端的紀律,因此環境並未受到械鬥的破壞,再加上沒有地震等天然災害的威脅,所以日曬製成的磚所砌成的房屋也都還完整保存,而其濃厚的歷史色彩至今仍舊維持著古城風貌。一般而言,「清真寺」及「市場」是構成伊斯蘭都市的重要元素。

分層而居

薩那可說是融合現代化及一千零一夜神秘氛圍的近代都市。它位於海拔二千三百公尺處,氣候涼爽環境優良,因此孕育了豐富的文化。古城區裡林立著供大家族共同居住的傳統住宅,大多約有五、六層樓高,整體建築顯得相當壯觀。

伊斯蘭世界的住宅形態屬於大家族制,薩那城裡更有一棟住宅建築裡,數個家族共四十人以上一起生活的案例。樓層由低至高陸續為:一樓空間用來圈養山羊等家畜,二樓是放置農業機具的貯藏室,三樓是廚房和傭人房,再上面的樓層就是家族成員的房間。為了不讓家族以外的男性見到女性的臉,當有男客到訪時女性成員便會聚集到專用房間內。住宅的最頂層則是裝飾華麗的男性專用房間。

頂層的男性專用房間可以說是住宅中的特別室,男性成員們在舉辦特別儀式時即會聚集於此。一樓及二樓空間使用花崗岩與玄武岩石材,三樓以上的樓層則是使用日曬製成的磚;建築外牆、內牆及窗框周圍表面皆以石灰裝飾,尤其是在小窗及屋頂的周圍以石灰塗上象徵家族富有的圖騰,如今也成為城鎮的特殊風采。

外牆粉刷石灰除了可做為建築物裝飾外,也同時具有防水和補強結構的功用,再加上建築內部以拱和樑架上樓板,因此才能興建如此的中層建築。其中,甚至有八層樓高的住宅,不過,當時不完備的電梯設備和給水設施,使得建築物高度受到限制。

多彩市容

薩那古城的住宅通常有著醒目且裝飾性強烈的圓拱窗,其細小的窗格上總是鑲嵌著炫目的彩色玻璃。

一般而言,伊斯蘭世界的女性是不能在家族以外的男性面前露面,所以住宅的窗戶也開設地特別窄,細小窗格的設計讓人從外面幾乎看不見室內狀況。此外,小窗還有隔熱及防禦等功用。如今小小的圓拱窗亦成為薩那古城建築外觀的特色。

伊斯蘭都市多是以市場為中心聚集形成。薩那的市場以「鹽市場」為核心,販賣各式各樣的商品,規模之大共可劃分為四十區。過去薩那市場最著名的商品是猶太人的銀製品,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伊斯蘭建國趕走了猶太人,不過猶太人的銀製技術還是在當地傳承下來。

此外,市場裡還有商店販賣伊斯蘭男性隨身攜帶的短劍,這種短劍除了可作為配飾之外,同時也可成為防身武器。

卡帕多細亞是土耳其東部地區的古代名稱。此地冬天寒冷夏天乾燥,氣候條件非常嚴峻,居民以畜牧為生。紀元前二○○○年代是為西臺帝國所支配,之後則被波斯帝國統治,而在羅馬帝國疆域最廣大的圖拉真帝時期,遂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隨著基督教勢力擴張的,卡帕多細亞建立了許多修道士們共同居住的修道院。格雷梅(Goreme)和恰烏辛(Cavusin)等地,至今還保留多棟修道院。

這些在六世紀到十三世紀時期建立的修道院,多半是由挖空岩石形成和地面上教堂同樣的內部空間所構成。留存下來的壁畫量也不在少數,至今三百多間修道院中,約莫有半數的壁畫被保存下來。這是法國的牧師自一九○七年開始,費時四十年進行調查而來的結果,只可惜至今尚無法完全還原其原始全貌。

複雜蟻穴

一九六五年,土耳其考古學家新發現了隱藏於地底的地下都市。這些都市和遺留壁畫的修道院大不相同,而是彷彿螞蟻巢穴般具有好幾層構造的地下都市。如今已經研究確認的地下都市共有三十六個。

其中,Kaymakli和Derinkuyu兩地都有能容納一萬人以上共同生活的規模的地下都市,例如Kaymakli就有地下八層的房間。

這些地下都市同時具備了集會廳堂空間、小孩上學的教室、做為通風口之用的井、餐廳及葡萄酒的倉庫等。有一說法是,建造這些地下都市的人們似乎並沒有很長時間居住在此就已離開,反倒是後來的修道士繼續留下來定居。

這些地下都市頂上的土地一般被認為是居民畜牧的場所。通常從地面上只能見到像是井的通風口,和不容易發現的地下都市入口而已,有的甚至有一百五十公尺深。此外,為了防禦外敵的侵入,通道入口處皆設有石頭做成的門板,一有緊急狀況即可封閉通道。

無獨有偶

究竟是為了躲避嚴苛的氣候,抑或是敵人的攻擊,還是受到宗教迫害等因素,進而建立這些地下都市?實際的真相至今仍是未解的謎。

無論如何,令現代人驚嘆的不止是其地底下複雜的空間構成,更是那些為了能使空氣流通,並同時擁有完善的水源和排水系統等生活機能設施,以確保居民們能夠長時間在地底下生活而無安全之虞。

像卡帕多細亞的地下都市如此深入地下建設的例子雖然鮮見,但是,在地底下構築生活空間的案例則並非那麼罕見。日本的豎穴式住居,就是在地面上挖出坑洞後架上屋頂的一種地下住居形態,只不過,規模尺度皆遠不及卡帕多細亞的地下都市罷了。

*永恆空間

尋訪24個世界遺產建築

關於本書》

圖‧青山邦彥 文‧鈴木博之

出版者: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07.9.5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24個登錄於「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的世界偉大建築物遺產。由青山邦彥用心搜羅建築物的正確圖面(包括立體透視圖、平面圖、與剖面圖等),兼以精確的掌握比例、斟酌呈現的角度、並添入某時代的生活想像,描繪成圖。鈴木博之則以簡單易懂的文字,訴說建築物的起源、生命曲折以及特色。

關於作者》

圖‧青山邦彥

1965年次,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士、碩士,曾獲日本都市計畫學會石川賞,和義大利波隆那國際繪本原畫展(2002年)。同時活躍在插圖領域。

文‧鈴木博之

1945年次。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學士、工學系大學院博士。倫敦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留學(~1975年),現為東京大學工學部教授。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