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遇見潮客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那一天,在電台節目,完全不懂客語的我,聽到一首Bossa Nova曲風的客家歌。雖不懂他在唱什麼,但劉劭希「三藩市的咖啡屋」一曲,卻撫慰了聆聽的我;後來,又聽到謝宇威如電影配樂般空靈的「花樹下」,將我拉進一條老街,一棵老樹,和一個落英繽紛的季節。

以前我以為客家歌只有「細妹恁靚」。如今,不是客家人的我,渴望再聽更多。並非它不客家了,而是把傳統當養分,結合更潮流的詮釋,讓無相同背景的人也有共鳴。

「潮」客家,讓客家精神不老,讓台灣社會跟客家文化談起新戀愛。這樣的質變,不僅止於音樂。

一匹花布,讓曾想捨棄故鄉的郭玿廷回頭,他把布上的牡丹摘下來,結合「蝶古巴特」法式拼貼的手法,阿婆年代的古樸花布頓時立體了起來;來自越南的阮氏秋,在客家婆婆為她烹煮的菜餚中,嚐到了前所未有的鹹香好味,以及沒說出口的溫情。她克服語言障礙努力學習,加入自己的詮釋,讓客家菜變得清爽、時尚。甚至,在「二○○九客家創意美食大賽」,婆媳聯手奪下國際組冠軍。

非客家人的交通大學助理教授林崇偉,以單車田野調查方式,讓學生踩雙輪深入客家庄,和當地人聊天互動,用慢十倍的速度,看到百倍的風景;一樣是單車,來自苗栗的「犇車隊」玩很大。用登山車騎上苗栗三通嶺,體驗先民拓墾的篳路藍縷。並不藏私的帶領大家騎往秘境,追隨祖先最原始的足跡。

這一群「老師」,努力的改變制式的思維,將原本古舊的客家老車,經過一番轉換、重組的手法,成為酷炫的「變形金剛」。

客家文化所面對的未來,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助理教授羅烈師這麼形容:「應該要游出池塘,游向大海。」這大海指的就是大眾文化。如果只是能掌握客家的核心價值,只做對一半。關鍵在貼近一般人的生活圈,突破語言的藩籬,就像哈日、哈韓,讓大家即使聽不懂也能感同身受,哈客家。

這群客家鮮師在羅烈師眼中,是「化邊緣為資源」的播種者,在貧瘠土地上賣力挖掘活水。新形態的客家,正在萌芽,至於開出什麼花朵、結出何種果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