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在金瓜寮溪看見保育天堂

36.5公里處的觀魚步道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大地開始慵懶的傍晚,夕陽不偏不倚的將顏料倒入了坪林鄉金瓜寮溪,溪水面被染成一片金黃色。這時出籠覓食的苦花魚與圓吻魚,時左時右地翻動著身軀,攫取石頭邊的青藻,讓銀色的魚身在夕陽照耀下,一閃一閃,彷彿「水中的螢火蟲」,與水面上金色的粼粼波光,相映成趣。

除了偶爾魚尾躍動時發出的水波聲,以及讓周遭樹林顯得更寧靜的蟬鳴,幾乎是一片靜謐。

即使我和金瓜寮自然保育協會理事長等一群人,盡量踩在開著小白花的大花咸豐草叢中,仍不免發出沙沙的腳步聲,打擾了這片寧靜。但離岸邊不到二十公分處,百來尾溪魚成群地覓食泅泳,一點也沒有因為我們雜亂的腳步聲而跑遠,依舊自在的前後追逐,此起彼落的展現著牠們在水底銀色的光芒,絲毫不在意僅在一步之遙的我們。「你看!在那裡,我沒有騙你吧?」蔡永金語帶驕傲的指著牠們說。

原來,在春茶採收後的閒暇時間,蔡永金和友人庭前飲茶閒聊。他說,金瓜寮溪有一處魚群密布,不到五公尺見方的區域中,苦花、一枝花(台灣馬口魚)、阿嬤魚(圓吻魚),每尾重量都在半斤之上,真要下水撈,恐怕有五十斤。在坪林種茶超過十年的友人哈哈大笑:「我住這裡這麼久了,哪有這種地方我不知道的?」

兩個人還沒爭完,我們立刻驅車前往不到五分鐘車程的溪邊,就在不顯眼的草叢邊,能夠近距離觀賞野生溪魚的秘境,驀然現身。

成群的小魚各自游著優美的弧線,數十條魚同時穿梭,卻從不會被其他隊伍亂了節奏。身長超過二十公分的大魚更比比皆是,時而潛藏於底層石塊之下,時而現身溪面,這一條還沒看清楚,馬上被五、六尾體型更大的發光魚類,拉開了目光。就算脫了鞋把腳浸入微涼的溪水中,魚兒仍圍繞腳邊。

看著數量如此龐大的魚群,又能夠這麼近距離的互動,一般只有太平洋無人島尋得著吧,但這裡卻是距離台北縣新店市僅四十分鐘車程的金瓜寮觀魚步道,一群人霎時間除了驚歎聲外,再沒有其他的語言。

「我可以連續看三個小時不會膩。」蔡永金抬起頭來微微一笑說,「這是我發現的秘境。」

然而這片秘境,是金瓜寮溪一度失落的美景。捕魚、電魚,噴灑除草劑,人為的大規模破壞,曾讓溪底幾乎沒有魚的蹤跡。三年前,這些難得的景色,好不容易才被有心人尋找回來。

二○○二年,出身水利工務的坪林鄉鄉長梁金生,不滿外界批評坪林鄉養豬,使得下

游翡翠水庫優養化,水質受擾,便鼓勵鄉民護魚。「香魚、苦花都是對水質要求很高的魚種,在我們這裡生長得很好,表示我們的水質是一流的。」梁金生說。

鄉民自發性的組成了護魚隊,將早期是釣魚聖地的金瓜寮溪全溪、北勢溪一段封溪,甚至從去年開始,向水利局破天荒的申請了十名替代役男,專門做水質、生態的保育活動。

溪裡的苦花魚,從三年前一條也沒有,逐漸成長到每平方公尺中棲息五到十尾。溪底的「原住民」,被發現重回九科二十一種的盛況。金瓜寮溪聚集百尾溪魚的賞魚秘境,這才失而復得。

賞蕨步道,大自然的奇蹟

不只是魚,這裡的植物也是一絕。「這裡真是寶藏,只是當地人從來不知道。」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講師黃婉玲一面走在金瓜寮深處的賞蕨步道上,一面忍不住念了起來。

當初步道協會來到坪林,為鄉公所上步道講解訓練課程,無意間發現這個蕨類天堂。在海拔只有兩百公尺的金瓜寮,原本生長在溫帶紅檜腳邊的瘤足蕨,悄悄現身。這種過去最低只有在陽明山(海拔五百公尺)看到的蕨類,因為東北季風帶來的「北降」現象,使得溫度降低,出現與熱帶蕨類同時生長在短短一公里距離間的奇蹟。其他包括低海拔的芒萁,竟與中海拔的蔓芒萁比鄰而居;在步道協會開發的十八條步道中,都看不到的古老(四億年前孕育)錢氏鱗始蕨、服氏石松,也都叫黃婉玲這個專家意外。

全球三十九科蕨類中,台灣就占了三十四科,原本就是蕨類王國,現開闢金瓜寮這條集溫、熱帶蕨類於一身的步道後,全長約兩公里,不到三十分鐘的路程,就能夠看遍台灣三分之一的蕨類。

到了傍晚,騎上當地出租的腳踏車,沿著新鋪設完畢的自行車道而行,一面享乘風快意,一面由車道俯望,水中螢火蟲閃閃可見。此外,夜裡也相當熱鬧,因為魚多了,魚鷹、夜鷺自然來了。台灣目前已相當罕見的黃魚鴞,也逐漸聚集,坪林因此被認定為台灣島上黃魚鴞生長最穩定的區域。入夜時分,賞鳥亦成為行家才知道的秘密樂趣。

悠游的魚群讓人著迷,幾乎忘了時間。當夕陽漸漸沉落,我們回到柏油路面上,往來的鄉民仍不知道,這群人剛從近在咫尺的世外桃源踏溪歸來。就讓這裡,成為我們與夕陽之間的秘密吧。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