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刻畫生命的歲月地圖

光陰慢宅》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打開鑲有玻璃的舊式木頭大門,攝影創作者蔡永和不急於向我介紹這個位於台北市鬧區的自宅,反倒是先邀請我坐在角落,喝杯三十年的烏龍茶。

但,當我坐到低矮椅子的瞬間,無須隻字片語,印刻在蔡永和人生中的細微軌跡,已然映入我的眼前:眼前的茶桌上,有著木頭最初溫潤的淺棕色,也有像是被炭火狠狠燒過的深咖啡色、甚至是黑色;杯子在上頭留下的一圈圈印漬,木頭經年累月的大小裂痕……。看得出來,他一個人也喝茶,偶爾兩個人喝茶,因為從桌面上的位置來看,離他最近之處,已是一片又深又暗的咖啡色。

「一張桌子就是我的一張人生地圖。」細看這張檜木桌子,從上頭擦也擦不掉的種種痕跡,不難看出這五、六年來,蔡永和與內在的自己對話時,處在這個角落的密度有多高,喝茶時有著什麼樣的習慣,還有更細微的心境轉變。

「(這個)房子二十五年來,就像是好友,是一種陪伴。她的存在,讓我感覺到生命確實走過的痕跡。」老房子到處都有些磨損,這些外人看來老舊破敗、在蔡永和眼中卻蒐藏歲月的痕跡,是他刻意保留。因為,在他年輕的歲月裡,人生一度只有工作,幾乎是船過水無痕,了無記憶。

從小在宜蘭長大的蔡永和,國中畢業後,就離家隻身前來台北讀書,復興美工畢業後,他跟著恩師投入攝影的工作;退伍後,他已經創立個人攝影工作室,專拍人像。出乎他的意料,工作室的生意應接不暇,他幾乎沒日沒夜、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每天一睜眼就是工作。甚至,二十五年前,剛買下這個房子時,還稱不上家,因為這是專屬於攝影工作室的攝影棚,一家四口只簡單的窩在房子裡的一個小空間生活。

從二十歲創業到三十歲,他過著這種幾乎心盲的日子。至今回想起來,「整整十年就像是永遠不變的一天,在一模一樣的狀況下不斷輪迴。」荷包賺滿了,蔡永和卻在生活上繳了白卷。「長期處在這樣種狀態下,你怎麼生活?」況且,賺來的錢,他沒時間花,他心想,「那幹嘛賺那麼多錢?」

「我需要什麼?要過什麼生活?什麼能讓我心安?」內心的反思和反撲,猶如潮水一波波拍打在蔡永和心中。

在察覺自己節拍失序的人生,他選擇減少工作,拿回喘息和生活的主導權。他舉家從位在台北鬧區的工作室搬遷至坐擁山林的新北市新店區「花園新城」,開始和山上的鄰居喝茶過清悠的日子。

心境上的轉換,讓蔡永和像是拿在手上的鏡頭,敏銳的察覺內心的需求。他發現到,以前買來當拍照道具的木頭老家具,就像是老朋友一樣,讓他很心安。放下忙碌工作後,他四處找木製老件,尋求內心的安定。

有一天回想起來,蔡永和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我成長經歷散發出的韻味?」原來,他家以前是從事檜木生產加工的,在七歲學齡前,他是以木材工廠為家,在木削堆裡打滾長大的。木材裁切的聲響、檜木的味道深深的牽引著他。只是,當他還年輕時,宜蘭在他眼裡一無是處,是急欲擺脫的地方,更不用說,老家裡的舊東西。

現在住的地方是家?還是老家才是真正的家?無論是動亂時代,還是太平盛世,人的一生中,總是在尋求能安定心靈的家,一個有歸屬感的家。蔡永和亦然。他蒐集老物件的開始,本是跟著大時代的復古潮流,沒想到,實際上卻是發自內心的懷舊,一股對於出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的年代、過往記憶的濃烈情感。

家,就像年輪忠實的記錄樹木的年齡,也透露著樹木生長快慢、當年天候的軌跡。

「只要回溯自己的過往,就會知道自己的情感是在哪個位置。」

當五年前,因兒女就讀高中之故,要從花園新城搬回以前的攝影工作室居住時,心境已然自在的他,續把山上用的老桌子、喝的老茶等,一一搬下來。畢竟這是他花了時間,找到的情感依靠和陪伴。

當時有很多人訝異說:「山上這麼好的環境,你怎麼可能搬到山下去住?」特別是蔡永和山下的家,就位在熙來攘往的台北市東區茶街上。然而,他確實做到了。此時的他,就是靠著富有情感的空間做為後盾,擁有心安的自在,「如果你的心是安室自在的,不管在任何空間,你都能適應。」若是蔡永和十年前沒有停下腳步思考,而隨著工作的快節奏擺動,絕對沒有今日他的隨遇而安。

他現在手邊都還可以拿出二十年前沒收兒子的神奇寶貝紙卡,他的兒子感到莫名其妙,「為什麼不丟?」但對他來說,丟不掉的不是一張紙卡,是背後投注的情感和回憶。雖然蔡永和知道,對他的兒子或是青少年來說,一切都還太早。

對他來說,過往無論境遇是好是壞,物件是美是醜,只要曾經走過,留下的痕跡就有意義。也因為如此,家中某些看起來不美觀的痕跡,他也沒有抹除。就如同,家裡的柳安木地板,二十五年前在鋪製時,並未先把地磚給拆除,結果,後來因地震所造成的地磚隆起,地板也跟著凸了一大片。

這是家裡的投手丘,他笑說,「我刻意保留下來,才知道我年輕時(做事)是那麼的不牢靠。」

光陰的故事創造了蔡永和的慢宅,不用費心裝飾,只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張人生地圖。

小檔案_蔡永和

出生:1961年
學歷:復興美工
經歷:人像、商業攝影師
現職:攝影創作者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