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德國黑森林裡的咕咕鐘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很久很久以前的嚴冬,德國黑森林(Balck Forest)的牧草地,被蓬鬆棉軟的白雪完全覆蓋,當地農人覺得有種寒冬被困在屋內的乏味感—那時還沒發明拼圖與電視。人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望著雪花落在窗台上,越積越高,等待春天融雪時刻的來到。

十八世紀,某個像這樣冗長乏味的一天,一位不知名的農夫在工作坊裡拿起木頭和金屬碎片打發時間,於是,成就了黑森林光榮輝煌的鐘表工藝,也因而誕生了德國最具代表的咕咕鐘。跨越全球每一時區、五大洲和國際換日線,世界上每十五分鐘就會有一群木製咕咕鳥推窗出現,對著幾百萬人咕咕叫,提醒守時的美德,然後消失木屋內。沒人知道何時開始、為什麼,以及是誰發明了咕咕鐘,不過許多咕咕鐘都是從歐利.茲那波(Oli Zinapold)位於黑森林深處的特里堡(Triberg)工作坊中飛出來的。

「對我來說,時鐘的滴答聲非常撫慰人心,」歐利正用菩提樹和楓木製作一片新的鐘面,「那聲音彷彿在說:世上一切都會很好!」德國黑森林製造咕咕鐘的歷史已有兩個世紀之久,歐利進入這行也有二十年。曾經,世上有三分之一的咕咕鐘都在這裡響起第一聲滴答,而今量產的製鐘業早已不在,但像歐利這樣工匠卻努力生存下來。守時,一直、也絕對是德式成功者的核心秘訣,從德國足球隊在國際賽事最後幾秒間贏得比賽,到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澎湃激昂、節拍清楚的開場,都是典型的例子,「人們說得沒錯,我們是個分秒不差的國家!」歐利說。咕咕鐘的外形多樣,有些刻畫精細的狩獵場景,有些以城堡和小屋為主,還有些畫上蕈類、兔子,甚至聖母瑪麗亞。不過歐利製作的咕咕鐘,靈感皆來自工作坊外的原野山林。和德國其他地區相比,黑森林最像童話故事或耶誕卡封面所描繪的德國風景。不像阿爾卑斯山脈那樣高聳強勢,這裡的山丘升降非常舒緩,還有廣闊的森林和鳥類的合唱共鳴。

每年春天,咕咕鐘製造者會從黑森林各處農莊出現,把整個冬季打造的咕咕鐘交給沿途收購的銷售員。這些銷售員打扮醒目,穿著及膝長襪、戴著高帽子,在森林小路間穿梭,然後前往更廣大的世界尋找顧客。他們晚上睡在穀倉內,足跡往東遍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大草原,往西可達英國城鎮。幾世紀以來,在此處東晃西晃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尤其春天前來拜訪步道的健行者絡繹不絕。稍微偏離人多路徑,很快就會發現林中只剩下你獨自一人;步入森林深處,紅鹿、野豬和山貓的領地,除了腳下樹葉的沙沙聲,萬籟俱寂。據說,黑森林這個名號來自濃密樹冠下的幽暗,這點不難看出。當我走過林中,頭上盡是參天巨木,這些樹木的祖先很久前可能曾被鋸下製成咕咕鐘;陽光偶爾自樹枝間眨眼般射入,在地上打出如探照燈般效果。

有人說,森林對德國文化影響甚大。華格納把歌劇《齊格菲》(Siegfried)的場景設定在森林裡;格林兄弟也讓筆下的漢斯和葛瑞塔(Hansel and Gretel)兄妹,在月光下沿著森林裡的小石子路行走。或許,德國人內心受森林吸引的程度,比任何國家都來得重。其實這片黑森林非常接近中歐的工業重鎮,密林邊緣是無速限高速公路,不遠處則是製造德國高速超跑斯圖加特(Stuttgart)的工廠,以及金融股市天天瘋狂上下擺盪的蘇黎士。即便如此,黑森林被完整保留下來,時間恍如慢動作般流逝。

在黑森林以咕咕鐘計算度日之前,約中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宣達時間是守夜人的任務。他們在暗夜城內四處走動,對著居民們吟唱出時間(另一項任務則是注意鎮上有無喝醉的無賴),而這個打更的傳統在沃爾法(Wolfach)重新復活。沃爾法是黑森林的小鎮,鎮上滿是中世紀房舍,看起來就像是一間間的大咕咕鐘。守夜人寇特.墨瑞爾(Kurt Maurer)手裡拿著笨重的矛和喇叭進行夜晚巡更,他說:「守時可以讓你的生活走得長遠,提早二十分鐘比遲到一分鐘好多了!」或許比起德國其他地方,這裡更嚴格捍衛傳統,因為有人恢復了黑森林浮木運送圓木的技藝,且在特定場合仍可看到女性頭戴一種裝飾著紅色大絨毛球的傳統帽子Bollenhute。就一個對全世界出口銷售「守時」的地區來說,黑森林可說是盡了最大的力量來抵抗光陰的流逝。

很快的,天空轉為灰色,寇特吹響他的喇叭,向沃爾法居民們做當天的最後一次報時。「我不會太大聲,因為人們明早還得上班工作,」接著他用深沈低嗓吟唱出:「先生們請好好注意,塔中時鐘已敲到十,十誡來自神的裁示,我們都應忠實遵守。萬能的天神啊!請祝福所有人都有個平安夜!」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