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愛珠Tag

  • 洪愛珠專欄〉春日豆芽雜寫:怡保名菜芽菜雞、天廚菜館醋烹銀芽

    March 23, 2025

    春日萌動,萬物生長,空氣裡有重新開始的氣息。而最隱喻新生,微小而勃勃生氣的蔬菜,我總想起豆芽。市面常見芽菜,是芽莖粗壯的黃豆芽,和細莖脆嫩的綠豆芽,都好吃,黃豆芽可吊素湯,涼拌亦好。囿於字數,今次只談綠豆芽。經驗裡最難忘的豆芽,在馬來西亞怡保。怡保名菜芽菜雞,以雞湯汆過的豆芽鋪上滑雞,澆蔥油、醬油,...

  • 洪愛珠專欄〉在家做一煲濃白雞湯,湯濃味鮮秘訣在「三重奏」

    February 23, 2025

    近年親友約吃飯,喜歡在館子裡點一煲乳白色砂鍋雞湯。味濃質厚,視覺效果也隆重。雞湯呈白色,是長時間滾沸後,皮脂乳化的效果,除了雞肉,很多館子也添加豬腳增添膠質,以達湯底黏唇的效果。一方面滋補,另一面也是高熱量,不宜多取。矛盾的是,雖然不常欣賞餐館供應的濃雞湯,偶爾卻喜歡在家自己燉。雖然費事,但材料可自...

  • 洪愛珠專欄〉老店蛋撻兩件:澳門「滄洲㗎啡小食」、新加坡「東興餅家」

    January 26, 2025

    蛋撻重返流行,這一回合,是花朵形狀千層蛋撻,但難再重現1997年那樣炫風似的社會現象。那年全台一窩蜂開起(澳門式)葡式蛋撻店,又匆匆沈寂下去,衍生「蛋撻效應」一詞,描述暴起暴落的流行現象。效應有遺跡,比如肯德基至今販售的酥皮蛋撻,配方就出自澳門瑪嘉烈蛋撻店。澳門式葡撻,是瑪嘉烈女士的英國前夫安德魯(...

  • 洪愛珠憶留學生活:離家最近的心理距離,是倫敦唐人街叉燒麵包

    June 30, 2022

    數年沒有在家烘麵包,再次動手,為了叉燒麵包。過去在家做麵包,也非是熱衷,通常是因為在台灣吃不到的麵包類型。近年多位本土麵包冠軍開店,用料講究,技術高超的歐式麵包,已不若從前稀缺。返台前幾年,曾製作最尋常的英式吐司,為懷念那皮脆無甜味,甚至略微粗韌的組織。此回,是想起學生時代,在倫敦唐人街常買的叉燒麵...

  • 洪愛珠專欄〉熱夏涼筍,美味三吃

    June 30, 2022

    2022年這一年,從春雨到入梅,降雨很頻。連數日大雨,人們連語氣都生霉。我倒不煩,因為心底有個盼頭。知道雨過之後,綠竹筍就要大出了。一律是清晨,六點多七點前,筍農陳媽媽來電:「愛珠小姐,今天的筍很漂亮,要替妳留幾斤?」窗簾闔上的臥室還暗著,話筒彼端已陽光普照。陳媽媽是鄰居陳先生的母親。幾年前在社區通...

  • 瑞芳山海早市偶遇芋蘅 重逢外公的記憶之味

    June 23, 2022

    去瑞芳許多趟,不為九份觀光,而為山海間的早市。瑞芳是山窩裡的城鎮,基隆河流經,一面向海。此地市場,很富區域特產與城郊樸素民情。比如中正路街邊市場,可遇不少微型攤販,有本地婦人僅賣兩簍海濱鹽水筍,售完就回家。鄰近城鎮如坪林、雙溪、宜蘭頭城的農人,在此自產自銷蔬果魚鮮。遠遠見一物,詢問擺攤老婦人:「這是...

  • 一碗友誼支援的紅燜牛肉,療癒癌末婆婆病中味蕾

    June 22, 2022

    去年,我家爐台上,老是燒著一道無水紅燜牛肉。這道菜是為我的婆婆做的。婆婆去年初開始化療,年底離世。因新冠肺炎疫情,門禁嚴格,病房僅留一人。由大姑貼身照顧。當時的隊形,是我在家做菜,先生趁熱送至醫院門口,轉交大姑。約十年前,婆婆也曾因病化療,後來痊癒。當時先生不會做飯,大姑多年茹素不碰葷腥,營養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