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房間家具若能更彈性、自由搬移,便可瞬間轉換成辦公室或派對場地。

旅店不只是旅店part2——Room+ 你專屬的工作室、夜店

魅惑本地人入住的百寶箱

2020/07/02

LINE分享 FB分享

現代旅店有許多浪費之處,大多時候,花了上千元,甚至萬元房價,從入住到退房使用不到二十四小時,若外遊較多,能夠享受到旅館的設備更是有限,真的會使用健身房、會議廳、Spa的機會恐怕不多。除了休憩睡眠,客房的利用價值也顯得比較單一。

當人們開始減少跨國旅行後,很明顯的,多數客房都被空置了,腦筋轉得比較快的旅店便將單日計價的客房,添加一些生活用品後,月租出去,轉換成服務式住宅,又或是加入防疫計畫,讓不想直接回到家中的人士,有個可安全隔離十四天的去處。

但這些都是有限度的掙扎。客房可不可以讓旅客不只是居住,而是有更多彈性和想像,可以如百寶箱般,隨著人們需求變換功能場景呢?

防疫期間可看見一個較明顯的新需求,就是大量必須在家工作的人,使得原本家與辦公室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

然而,原本屬於私人生活的家成為工作空間,實際操作上,卻會有許多無奈和不便。如香港人的家原本就狹小,若學童無法上學,也留居家中,那鬧轟轟的環境,很難令人專注與脫離。

於是,我認識許多人索性就租間房間,有獨立的桌子和網路,時間一到他們就往那報到,可以比較有效率完成工作,午飯就叫客房服務(Room Service),不必與其他無謂的人多做接觸。必須要面對面開會討論時,客房也可以成為小型會議室。

實踐需求,找出生存之道

把旅館當工作室用的概念不是新鮮事了,八○年代中國大陸也曾流行過一陣子將客房做為私人辦公室。在疫情期間,一些酒店更意識到這個新需求,最近香港文華東方就推出「Working from M.O. for the day」特別套裝,讓人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六點租用房間,有免費網路和影印服務,期間也可以使用酒店內的健身房。

只是,那樣的環境仍不完美,太過舒服的床,在工作時會成為尷尬的存在,有人在一起開會的話又太過曖昧。

所以,我的想像圖是,未來旅店客房的樣貌,能不能更像我的私宅,可以隨功能不同做出格局變化,如捨棄厚重固定的床板,讓床鋪可輕易收納,又或是原本一人座的桌子可以拉長,變成會議桌。

到了夜晚,燈光可以調整到夜店模式,直接成為Happy Hour的場面。如此一來,透過折疊家具和多元配件,整個上班的儀式,就可以在這個房間中完成。

我曾經在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做過這樣的實驗,所營造的旅店被稱為「箱宅」,那是一幢外觀如行李箱的建築,走進裡頭,似乎空無一物,如同空殼一般,但將地板拉開以後,就有一張床;在一層層探索後,便有了廚房、衛浴,甚至音樂廳,什麼都有,幾乎可以將人們日常需要的空間隱藏起來,再像玩遊戲般一一展開,幻化成複雜的世界。如合起來時外表簡潔的瑞士刀,其實功能無限。

若旅店客房能有更因應生活需求的想像和實踐,就算是本地人也有了入住的理由,無須苦苦依賴遊客或跨國商務市場,找到新生存之道。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