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地景藝術新銳 展現當令風貌

澎湖新印象 Part 3

2018/10/25

LINE分享 FB分享

什麼是「地景藝術」?為了這次菊島微型藝術祭設計的三件作品,出發前我問了學藝術的友人,獲得的答案是「把作品擺在自然風景中,或是相關的自然環境,並與大地產生關係,就是地景藝術。」早上八點多,抵達觀音亭風景區,在東北季風的吹拂下,我充分感受到這個意義。

分別來自台灣、波蘭以及馬來西亞的三位年輕藝術家,這回配合當令的澎湖海風,在臨海的展區,設計出三件結合在地特色與個人風格的藝術作品。在不失原來面目之下,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修飾,完美的和現場的藍天、大海、海鳥結合在一起,看起來一點突兀感也沒有,還為這個濱海的風景區增添了不少風采,在我心中已獲得「與環境結合」的認證。


澎湖意象
在地風土化身藝術

曾獲國際三大設計獎的台籍設計師范承宗,他的靈感發想來自澎湖海岸經常能撿拾到的海膽,結合秋冬最著名的凜冽海風,設計出名為「風膽」的藝術作品,運用他最熟悉的竹子做為主要素材,將它們做成一個立體舉狀放射排列,固定成一個圓柱體,外露的竹子末端,模樣像極了張牙舞爪、渾身帶刺的海膽。雖然他曾被強風吹過竹子林的聲響所感動,但為了加強海風的勁道,他還在組成的格狀裡,加進圓形鋁片,從而增加風的穿透感。靜靜站在旁邊,聽著海風吹過所發出的聲響,綜合聽覺與視覺的雙重感受,彷彿是在身邊不斷來回走動的風神一般。


夜幕低垂,我再度返回觀音亭,看著從風膽中央向外放射的燈光,從孔隙中傾洩而出,更有趣的隨著陣陣強風吹來的方向,鋁片轉動改變了光折射的位置,造成不斷閃爍變化的光影,居然有種與白天迥然不同的感受,猶如舞台燈光一般,讓人好像真的可以在這裡跟著光的變化跳起舞來般的雀躍。不過,這美麗的燈光秀只開放到十一月三日,展覽期過後就要移到別處置放,夜晚上也不會有這般燈光秀了。


以風為材
以藝術再現自然

波蘭藝術家揚‧安可斯坦(Jan Ankiersztajn)是位物件與音響設計師(Object & Sounds Designer),對於聲音的感觸特別敏銳,從他這次的創作「翼」就能窺知一二。同樣借用澎湖當季的風,搭配名為流線摩登的建築設計風格,以飛機機翼的概念來做基礎,專為強風設計的作品裡裝有風翼,使它能夠隨著不同的風向與風力擺動,只要有風吹過,無論是微風或是大風,都能聽見自然的聲音。


很有童心的馬來西亞藝術家沙里爾‧費薩爾(Shahril Faisal),創作理念則來自傳統的童玩陀螺,他不諱言的說:「這是他第一次造訪澎湖,出發前所收集到的資料只有風很大,讓我想起小時候常玩的陀螺,不停轉動的樣子很吸引人,所以我試圖將轉動的任務交給風。」果然,這一件作品完全和當地的環境融為一體,在海風的輔助下,轉個不停的陀螺,讓人渾身充滿了動力。


入秋後的澎湖,透過一座座的地景藝術作品,讓人見識到另一種美,找個空來趟淡季的旅行,也許會有另一種新的風情。


小檔案_澎湖地景新銳藝術家

█ 沙里爾‧費薩爾(Shahril Faisal;馬來西亞)

現職:沙里爾‧費薩爾設計工作室負責人

學歷:馬來西亞工藝大學(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工業設計系(Industrial Design)學士

 

█ 范承宗(台灣)

現職:考工記工作室負責人

學歷: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

得獎經歷:2010~2013年(連續4年獲iF產品設計獎)、2009年與2011年獲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2010年獲美國傑出工業設計獎(IDEA)

 

█ 揚‧安可斯坦(Jan Ankiersztajn;波蘭)

現職:物件與音響設計師

學歷:埃因霍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脈絡設計(Contextual Design)碩士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