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Finn Juhl設計的椅款BO72,椅身有著玫瑰木專屬紋路,於1950年生產至今風采依舊。(攝影者:石吉弘)

解密北歐名椅

從設計黃金年代,認識最值得投資的椅款

2016/04/07

LINE分享 FB分享

什麼家具能夠越老越值錢?越使用越讓你感覺到它設計上的貼心與舒適?答案是:一九五○到一九七○年代的設計師款北歐名椅。歐洲家具發展史中,一九五○至七○年代的北歐設計占據關鍵地位,不僅造型擺脫十九世紀早期過度裝飾的浮誇風格,進化為簡約現代設計(Modern Design),也加入當時先進技術如金屬管彎曲、塑膠成形開發新工藝生產。當時稀少的訂製家具,在現今仍有增值空間。

尤其二○○○年後,北歐家具漸受國際市場矚目,蘇富比、佳士得、Wright及Phillips拍賣會皆是熱門交易平台。長期參與競標的臣爵家具創辦人黃琪晃認為,近年來,競標者偏好投資實體家具而非畫作,是因為畫作只有觀賞價值,缺乏日常使用的功能性;他指出北歐家具能否增值仰賴多項因素:設計師和匠師名氣、家具本身履歷(皇室御用或博物館展覽)、木材珍稀度……,才能成就富潛力的拍賣品。

比如巴西玫瑰木,自一九九二年起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物種,原木禁止採伐及商業交易,使得早先以玫瑰木當原料的北歐家具彌足珍貴;再者,若製作原件的設計師、匠師擁有後世認可的大師地位,搭配家具本身故事,價值往往跟著水漲船高,例如:丹麥設計師Peder Moos擅長自製高端家具,產量與大型工房相比極為稀少,作品曾巡迴斯德哥爾摩、海牙和紐約展覽,他一款運用橡木、楓木打造的餐桌於二○一五年十月更刷新北歐家具成交紀錄,由Phillips拍賣會創下新台幣二千九百萬元的高價。丹麥名設計師Finn Juhl於一九四九年設計的酋長椅(Chieftain Chair)也因為總製作量不到百張,加上由知名工房Niels Vodder操刀,於二○一三年同樣在Phillips拍出新台幣二千一百萬元的成績。

北歐各國從維京人時代便憑藉海路交流,彼此語言、宗教和價值觀相似,醞釀出專屬的「斯堪地那維亞設計」(Scandinavian Design)特色:簡潔無贅飾,兼顧機能性。北歐五國(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工藝史以丹麥哥本哈根家具匠師公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創辦迄今已逾四百六十年,特別是從一九二七年開始連續四十年舉行的家具匠師公會展,是當時北歐設計師向外發聲的重要舞台。

近代斯堪地那維亞風格的確立,則要歸功於丹麥現代家具之父的Kaare Klint導入新思維。一九二四年,他首先在丹麥皇家藝術學院成立家具科系,並要求學生丈量英國溫莎椅及中國明朝椅等古典家具,研究線條、材質和結構,並思考如何割捨多餘部分;另一方面,他系統性的調查丹麥人特徵與生活習慣,比方平均身高、家庭成員數目,做為設計新形態家具參考數值,而且,Klint還大力促成學生與工房匠師共同創作。

呈現新風貌的北歐家具從一九五○年代進入黃金期,設計師Hans Wegner和Johannes Hansen工房於一九四九年發表的椅款JH501,隔年獲美國建築與室內設計雜誌《Interior》喻為「世界最美麗的椅子」,就連美國史上首場電視轉播總統競選辯論會也以此椅供甘迺迪及尼克森使用。而由北歐國家發起,巡迴全美以及加拿大的Design in Scandinavia展(一九五四年至五七年),更讓斯堪地那維亞設計進一步深植人心。無論你對北歐家具的嚮往是出於投資或日常使用,這些經典作品從外型到細節都為二十世紀家具樹立典範,詮釋了現代居家面貌。

【延伸閱讀】北歐家具重點年表

■1554年
丹麥地區性木匠公會「哥本哈根家具匠師公會」成立,是匠師彼此交流平台。


■18~19世紀
蒸汽機改良與使用促成歐洲工業革命,手工業開始轉型,日常用品藉大型機具生產、快速製造,讓傳統工藝面臨挑戰。

■19世紀中期
由藝評家John Ruskin及William Morris等人發起美術工藝運動(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認為生產線大量製造的商品粗糙且缺乏美感,提倡回歸手作,設計樸實並受民眾喜愛的家具,此觀念和北歐家具界相近。

■1924年
由丹麥現代家具之父Kaare Klint推動,丹麥皇家藝術學院成立家具科系,他提倡人體工學分析、統計,從過往古典家具中汲取優點,並鼓勵設計師與工房匠師合作。

■1927年
為了在墨守成規的家具業尋求改變,哥本哈根家具匠師公會舉辦首屆展覽,Kaare Klint後來幫忙制定參展規則,促成許多設計師、匠師和家具製造商合作。

■1930年
「斯德哥爾摩博覽會」於瑞典舉行,作品結合功能主義設計及工匠技藝,是北歐風格的轉捩點。

■1942年
Kaare Klint推薦Børge Mogensen擔任丹麥消費者合作社(FDB)家具設計部門負責人,利用易加工製程及易取得的當地木材如山毛櫸,壓低成本,並和Hans Wegner及Arne Jacobsen等設計師合作開發新品,讓普通家庭也能負擔的優質家具。

■1950年
對新材質的嘗試,如塑膠成形技術實際運用於家具製造上,促成如Eero Saarinen製作鬱金香椅(Tulip Chair);技術的累積也讓設計師Verner Panton與家具商Herman Miller在一九七一年生產單一素材、一體成形的Panton S Chair。


■1954~1957年
為了增進全球對北歐家具認識,北歐國家共同發起Design in Scandinavia展覽,從美國維吉尼亞美術館做為首站出發,走遍美、加兩地二十四座美術館,增進美洲對斯堪地那維亞設計的理解。

■1966年
最後一屆哥本哈根家具匠師公會展落幕。反觀義大利家具用色造型大膽,迎合時下反傳統、嬉皮主流,於全球逐漸崛起。

【延伸閱讀】3特點辨別北歐家具

■留意使用木材
製造椅款所用木料,在工房官網及專門書籍都會介紹,比如資料記載Finn Juhl的NV44只做了12張,主要是古巴桃花心木版本,如果出現玫瑰木材質,要注意是否為當時特殊客製?或後人自行生產?

■觀察椅身標識
除非十分早期、作品稀少的家具沒有標識,只好靠買家自身經驗或人脈查證外,一般北歐老件多少有可資辨認的家具商貼紙或烙紋,解讀介於什麼年代、哪間工房出品。

■考據作工細節
現場參觀家具同時,試著注意平常不易看見的角落,北歐家具的皮革和布面使用一段時間後,難免因為損耗拆換,若工法和當時技術不符,例如打入槍釘而非較繁瑣的鉚釘修復,也能進一步查明。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