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後來我終於明白,原來那個時候你也很寂寞

2015/11/03

LINE分享 FB分享

記得剛出社會的時候,是臉書才開始盛行起步的時候,我認識了一個大我五歲的人。

他的世界充滿許許多我所喜愛的模式,而我們也是一對無話不談甚至有一些曖昧的朋友。

當時的我,非常崇拜他。

崇拜到我根本不知道我是真的喜歡他,還是我只是想要進入他的世界,或者我只是想要成為他。 每一天,我總是在期待他的臉書更新,也期待他從異國稍來訊息或者是照片,告訴我「我在這裡看到____就想到你」。

而每一次,在他訊息後我的立刻回覆得到的總是石沈大海,他不會在當下就越讀你。終於有一天,我像是發脾氣任性般的質問「為何你總是不即時回覆我訊息?」 等到他回國後,這段累積的舊帳像是疙瘩般在心裡並沒有解決,儘管你們總是能夠第一時間心有靈犀,最後他只是冷冷的說「其實我以為你滿懂我的」然後你們就不會在像以前那麼的好。

時間過了好久好久的現在,我的朋友變多了,追求者也變多了,而我也慢慢變成了一個常常出國的人,一個接近我小時候所期望的樣子。

在這些旅程中,無時無刻我總是尋找能夠與朋友連結的事物。一段簡訊,或者一張照片,總是這樣子彈式地發送給我所認識的,曖昧的,喜歡的朋友和情人。

那個當下,你得到太多的同時,也不會有能力即刻回覆所有人。每一次的回國後, 像是享受豐收的果實,所有手機裡的「通知」都在一定累積程度後再一一檢視閱讀,像是一種病態的過程享受。 長途飛行後靜靜躺在家床上的時候,總是最安靜的時刻。說了什麼已經不是重點,反而別人的「已讀不回」變成最所在乎的事情。

拖著沈重疲憊的身體,腦筋卻不斷的轉動的此刻,孤寂感竄上腦門。

我終於明白,原來那個時候你也很寂寞,所以才需要藉由這麼多的「通知」麻痺自己的孤寂感。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享受著眾星拱月的感覺,但是這種時候會想起的卻總是以前那位會讓你發自內心大笑的人。

只是等我們明白這點後,其實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在回到過去。

臉書改變我們認識朋友的最壞方式,卻沒有提供我們面對孤寂的最好方式。

每一個手指滑動的時刻,只是再告訴我們如何重新整頓自己,再度面對下一次的孤寂感而已。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