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到高雄 體驗一五○年前的英式風情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夏日傍晚六點鐘,太陽正準備下山,夕陽餘暉打在高雄港面上,粼粼波光閃動著,不一會兒,旗津半島上的燈光開始點亮,微風徐吹。

不同於白晝大船進出時的氣派雄偉,港口變得溫柔起來。

這個賞景的好地方,地點是在高雄市旗後地區鼓山上的「英國打狗領事館」,它建於西元一八六五年,在三、四年前轉為餐廳使用。

一百五十年前,當時天津條約讓「打狗」(高雄舊稱)成為台灣四個開放的通商港岸之一,打狗港逐漸由漁港轉為商港。接著,清朝政府又在此設置海關,促進旗後地區外商聚集,因而造就了繁榮的景象。

而英國政府為了拓展貿易,在此設置了領事館,擁有制高點的地利之便,讓英國人能清楚掌握船隻的進出。

英國浪漫融合東方智慧

今天想要一覽領事館之美,得先要爬個百來階樓梯,登高之後,就會明瞭當時的英國官員,是如何在遙遠的異地重現浪漫英式風情。

整座領事館結合了東西方的設計,他們帶進當時維多利亞時代的洋樓造型,卻又加入熱帶地區為避暑之用的拱廊設計,巧妙的圍繞著整座建築。

「這拱圈除了美觀,也相當實用,既擋雨又避暑。高雄太陽很熱,它讓太陽在日正當中不會直接照到屋內,冬暖夏涼。等到四、五點太陽西下時,陽光才會又照進來。」解說員引領著造訪的遊客,一步步走進這座二級古蹟的故事之中。

當時的英國上流社會,就已經相當注重生活品質,他們不僅講究內部空間配置,著重與外部空間的結合,而且開窗方向注重通風、賞景,就連排水系統也設計進來了。「東面可俯瞰高雄港全景,西面可以看到大船出港,南面可以眺望旗津燈塔。」解說員補充。

整座洋樓的台基是依著緩坡地形而建,北低南高,屋頂到地面之間,裝設有竹節式的落水管。為了安全上的考量,四周都設置有欄杆,底部還留有小孔,便於排水。

走進室內,時空彷彿倒轉,是另一幅好風景。

當初領事所使用的餐廳,現在轉為「海景廳」,午後時分,遊客可在此享用英式下午茶。往窗外看去,海景、山景就在眼前,門窗敞開,微風在室內循環吹動,外頭的夏季熱氣,全都被排除在外。

舊時監獄變身兒童天堂

循著樓梯,從一樓進到地下室,四周空氣更顯涼快,原來僕人工作的小房間,轉為紀念品販賣處。續往前行,會發現天花板與地面之間的空間漸趨狹小,原來這裡是過去的「監獄」。

當初領事館擁有領事裁判權,他們在此懲處自家的水手或官員,進行短期的監禁,犯人在此僅能或坐或臥,十分侷促。

而現在,陰冷的氣息不再,倒是進來參觀的小朋友,愛將這兒做為捉迷藏的遊戲基地。

舊時空間化作求婚勝地

那些過往精彩的歷史故事,賦予這座古蹟值得憑弔的理由,也讓這個美好空間能夠再度與現代人的生活連結。即便不是週末假日,晚餐時間的領事館,依舊滿是人潮。

「我們這邊有張求婚桌!很多情人在這邊求婚成功,還來這邊拍婚紗。」英國打狗領事館的總監柯芷吟指著圓拱邊、號碼F10的桌子說。

不過,年輕人的「醉翁之意」不只在於歷史故事,坐在屋外的庭園談天,一杯清涼扎實的水果冰茶入口,邊賞景、邊聆聽街頭藝人的即興演奏,這要比起人聲雜沓的「新堀江商圈」,來得舒適多了。 *設計巧思》門擋

打狗英國領事館的白色木門,都是由「門扣」固定著,門扣的設計別出心裁,上圓下方,只要輕輕轉動,往上一抬,門扣就會鬆開,這小柱子稱為「鑿枘」,是中國人的智慧。(文‧游惠玲)

*高手帶路》行家帶你看古蹟

台灣歷經許多外來政權的統治,現在這些歷史都已成過去,留下的硬體空間,卻豐富了當代的建築特色,讓城市景觀不只有單調的水泥樓房。 *玫瑰聖母堂

帶路人→傅朝卿,台南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兼主任,足跡踏遍國內外古蹟與世界遺產,致力於建築與文化之保留。

歷史緣由→天主教道明會神父郭德剛、洪保祿於西元1859年興建草屋宣教,1862年改建並命名為玫瑰聖母堂,現存建築樣貌為1931年李安斯神父重建完成。

玫瑰聖母堂的前身,可說是台灣最早的天主教堂。日治時期,台灣建築流行西方式樣,這裡的哥德式樣裝飾性大於結構功能,玫瑰窗也都是簡化版的,因為標準的哥德式建築常需耗費數百年興建,台灣並無此財力人力。

建築特色→混合的風格,包括「仿哥德式」:中央尖塔、兩側外牆的扶壁柱、玫瑰窗。「仿羅馬式」:中央尖塔外觀上的連續短柱與小盲拱圈。「奉旨」石碑:為了避免反天主教者滋事,確保傳教士安全,由沈葆楨奏請清廷頒賜「奉旨」石碑,鑲嵌在入口上方,警告意味濃厚。 *高雄武德殿

帶路人→陳信安,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研究室主持人,長期投入文化資產研究,碩士論文題目即為〈台灣日治時期武德殿建築之研究〉。

歷史緣由→1924(大正13年)年興建,原屬於日本警察系統所有,主要提供警察和青年學生修習柔道與劍道。一般武德殿又叫「演武場」,但興建較晚的高雄武德殿卻叫「振武館」,有振興武德的用意,1999年5月公告為市定古蹟。

即使在日本,武德殿也已不多見,台灣武德殿中,恢復原本習武用途的只有高雄武德殿(教授劍道)。中間設有武神神龕,神龕鏡子有端正習武人心志用意。通常空間分兩邊,右半習劍道,左半學柔道。入門脫鞋,鞋頭朝外,進出都要向神龕鞠躬。

建築特色→日本傳統寺殿式建築為主,兼具「佛寺」、「宮殿」、「神社」三類空間元素。外觀紅磚牆面箭靶與箭的浮雕圖騰,彰顯武士道精神。正門入口為「唐破風」屋頂形式,造型柔美莊嚴。 *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帶路人→陳信安

歷史緣由→西元1939(昭和14年)年完工的「高雄市役所」,台灣光復後延續其功能但改名為「高雄市政府」。1992年市政府搬離,依建築本身的歷史特性,規畫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1998正式開館展示。1900年代日本人在鹽埕區進行填海工程,博物館所在地當時就設定為行政區。

高雄市役所與同為工業城市的名古屋市役所樣式相近,當時日本在台灣興建華麗或雄偉建築,含有震懾殖民地人心的用意。

建築特色→日本興亞帝冠式建築(現代建築加日本神社式屋頂)。左右對稱、一樓入口空間挑高,為正式公共空間做法。主要樓梯四周的圓柱混合東西風格,可同時在柱頭看到日式雀替和西式葉飾。淺綠色(國防色)基調的外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建物,則是預防美軍空襲的國防考量。(文‧游惠玲)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