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現代住宅的第一次 從此開始

巨擘建築師柯比意×薩瓦別墅

2015/08/18

  • 文字 / 徐明松
LINE分享 FB分享

這是一間彩色浴室:牆壁以白色磁磚做為壁材,浴缸以水藍與湛藍磁磚不規則交互拼貼,一旁是完全符合人體曲線高低起伏著的咖啡色按摩躺椅。浴室和臥房僅用塑膠拉簾隔開,拉簾除了淋浴時候,都是開敞的,不但讓臥室增加深度,也產生空間的變化。這是興建於一九二八年的「薩瓦別墅」(Villa Savoye)主臥室的設計。建築師讓衛浴成為主臥室「裝置藝術」的做法,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然前衛。

此外,兩個馬桶和浴缸的上方,共開了三扇天窗,人躺在浴缸內,手拉下垂的鐵鍊,即可開啟天窗,讓身體可以跟外面的星辰對話;連坐在馬桶上,也可擁有自然光線,更可以讓不同角度流瀉而入的光線豐富視景。正可滿足那些忙於工作的都市人,想與自然親近的渴望。

第一次住宅符合建築理論

薩瓦別墅是當代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 最知名的住宅建築。業主是從事保險業的薩瓦家族,愛好巴黎前衛藝術的女主人,請當時亦活躍於巴黎藝術與建築圈的柯比意,為家族在巴黎近郊的Poissy小鎮設計一棟現代的假日別墅。

這棟別墅興建後,即成為當時的驚世之作。遠觀別墅,就像一個被幾根白柱撐起的方盒子。盒子,正是柯比意設計房子的主張,唯有如此,才能量產,以因應工業時代對大量住宅的需求。

薩瓦別墅也成為現代住宅的濫觴。因為它具體實現了柯比意提出的建築五點原則:獨立支柱、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帶狀窗、屋頂花園(小辭典1)。這些觀念在現代建築中,不斷被複製、一再出現。

一切,都因鋼筋混凝土技術的發明。

西方過去蓋房子,主要是磚石疊砌的承重式構造,鋼筋混凝土讓房子變自由、輕巧與簡潔。 獨立支柱,是讓圓柱子輕巧的撐起整棟建築,一則可以避免潮濕,二則可以讓地面的觀看視覺流暢。地面層只有入口門廳、車庫與傭人房,室內空間被一圈半圓形落地窗及其節奏急促的黑色窗框所圍繞(見第24頁右圖)。開車技術不是很好的女主人,很容易將車停進車庫,一樓也可形成一個半戶外的兒童嬉戲空間。

柯比意採鋼筋混凝土構造,以輕巧的柱子取代了過去笨重的承重牆,釋放了牆的限制,牆因此可以脫離柱子而單獨存在(像一樓的半圓形落地窗或二樓南北兩向的立面皆是)。

於是,這房子的二樓,就出現了「自由平面」、「自由立面」與「帶狀窗」。

過去磚石房子,只能開單獨的直立小窗,無法開大窗或水平窗。而今,牆柱分離以後的平面、立面都「自由」了,讓視覺無拘束、水平延展的帶狀窗自然也出現了(見下圖)。開啟了後世建築採大片的帶狀窗的設計。

第一次成功演繹屋頂花園

如今常見的屋頂花園,在當年更是一大創舉,這也是柯比意對都市生活的獨特看法──在逐漸都會化、人越來越遠離大自然的今天,應在陽台或屋頂營造一個人造的大自然,讓人們親近。

過去的斜屋頂,有利排水和排雪。一體成型的鋼筋混凝土屋頂,可以在幾個點上集中解決排水問題,加上中控的暖氣設備可以讓屋頂的積雪立即融化,解決排雪問題,屋頂不須再傾斜,可設計成平面,方便人們使用。而在屋頂上適度的鋪沙植草,可以避免鋼筋混凝土易因熱脹冷縮而龜裂的問題,一舉兩得。

薩瓦別墅外觀和內部設計雖極簡,但卻可看出柯比意關心當時人們漸與大自然疏遠、以及追求個人隱私等居住問題,並試圖提出解決之道。

踏過一片細石子地坪,進入門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優雅的螺旋梯與一個狹長的坡道,完全沒有一般門廳的靜態與封閉。螺旋梯、坡道與背後深入傭人房(或客房)的廊道,共同構建出空間的多層次畫面,非常類似柯比意本人在同時期研究的「純粹主義繪畫」(小辭典2)。

在柯比意的觀念裡:「樓梯隔離上下樓層,而坡道卻使它們融為一體,尤其是坡道藉由一種堪稱莊重的建築漫步,連接了草坪與天空」,在這裡,指的是入口門廳、二樓的客廳與露台,及屋頂花園間的連接,對柯比意來說,坡道的緩升還讓你感覺到時間的流逝,讓三向度的空間多增加了時間的向度。

來到二樓,驚訝的發現坡道轉為戶外,繼續上升至屋頂花園。而一側的二樓大露台,有點類似現代版的天井或中庭,東西方的傳統住宅都在屋內,用天井或中庭來通風採光,柯比意的露台也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更有趣的是,柯比意將二樓平面配置成L型,公共性的客廳在一側,面對寬闊的露台,私密性的主臥房在另外一側,剛好被上升的坡道隔絕了可能來自露台的喧囂,增加了臥房空間的隱密性。而轉角的廚房,除通風採光皆好外,視線又可以看到圍牆大門進來的人、車,對家庭主婦來說,堪稱完美的配置。

置身二樓,還會發現視線所及都是水平律動的開口或線條,相對於一樓較為緊密的垂直律動節奏,讓人感覺內外仍是隔絕的,二樓的水平帶狀窗則讓視覺無限開展、迎向大地。

二樓客廳是唯一用大片窗的空間,沒有任何窗框來阻絕客廳跟戶外露台的關係,這表示柯比意希望活動可以輕易延伸至戶外,固定的餐桌、扶手的平台折板,都讓人可以或坐或靠,愉悅、自在的倘佯在假日別墅的休憩中。

第一次衛浴變身裝置藝術

而室內家具除了柯比意親自設計的兩張沙發、兩張座椅、一張獸皮躺椅、一張圓管板凳與桌子(亦可彈性做為餐具)外,就只剩壁爐,在偌大的空間裡顯得有點空蕩。不過,如果想像柯比意是要為平常在壅塞巴黎出沒的人提供假日休憩,或許可以理解這樣的空蕩剛好是舒緩。再者,主人週末邀朋友開派對,可彈性運用或隨意搬動家具的客廳就成為最好的聚會所。 二樓的主臥室,如文章開頭所提,讓衛浴成為房間一景,浴室邊,建築師還刻意安排了兩根脫離牆壁的圓柱(自由平面),讓空間增加了更多的層次性變化。

有趣的是,柯比意還將主臥室與小孩房分列在兩條走道裡,更細膩的區隔開大人與小孩各自獨立的私密空間。在小孩房與廚房間還置入一個陽台,一則可以隔絕廚房可能對臥室的干擾,再者也可以在此晾曬衣服或床單之類的東西,最後還可以為穿堂提供好的光線與空氣對流。

今年恰是柯比意誕生一百二十週年,當歐、美、日(東京六本木的森美術館日前展出筆者有生以來看過最棒的柯比意展)為這位建築界的偉大巨人舉辦各項活動時,我們順坡而上來到「薩瓦別墅」頂樓的屋頂花園。那些刻意安排、高過視線的曲形白牆,間或出現的開口,以及不時可以坐、靠、放的折板,我們置身在柯比意試圖為人類提供的人造大自然裡,一個可以對抗匆忙時代的最後堡壘。

本文作者徐明松為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著有《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

*薩瓦別墅(Villa Savoye)

建造時間:192831

樓高:二層

可使用樓地板面積:130坪左右

原始屋主:保險大亨葛哈斯.薩瓦(Gras-Savoye)家族裡的成員皮耶和艾米利.薩瓦(Pierre and Emilie Savoye)在巴黎近郊的度假別墅

使用過程:所有權一直在薩瓦家族手上,因二戰而荒廢,存放牧草,後又被德軍徵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被提議拆除、興建學校,1959年家族欲動手拆除房子,在有文化、政治影響力作家Andr Malraux的奔走、呼籲下,在1965年正式被法國文化部指定為國定古蹟。

怎麼去:從巴黎的Gare St. Lazare火車站出發(每30分鐘有一班火車),約20分鐘至Poissy站下,之後再從Poissy火車站搭50號公車 往La Coudraie方向,約5分鐘左右到達。 開放時間及相關資訊查詢:http://villa-savoye.monuments-nationaux.fr/fr/

*關於柯比意 Le Corbusier

原名為Charles-Edouard Jeanneret

國籍:原籍瑞士法語區,1930年入籍法國

年代:18871965

地位:20世紀以來影響東、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建築師,他的薩瓦別墅綜合了現代建築的重要觀念。

知名作品:除薩瓦別墅外,尚有馬賽公寓(194652)、廊香教堂(195155)、杜黑德修道院(195360)與印度香地葛首府各大樓(195160)

*艾倫.狄波頓看薩瓦別墅

「薩瓦別墅」在住宅建築史上的歷史地位無庸置疑。但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曾在《幸福建築》一書,批評過「薩瓦別墅」:「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座完全以實用為考量的建築,實際上卻充滿非理性的藝術要求。」

狄波頓指出,牆面採用從瑞士進口的昂貴灰泥,由工匠以手工砌成的牆面像蕾絲一樣細緻。平屋頂的設計,在柯比意堅持下,取代了尖頂。但房子完工六年後,薩瓦夫人對平屋頂的評價是:「門廳下著雨、斜坡上下著雨,車庫的牆壁也全部是水。我的浴室也下著雨,天氣不好時甚至會淹水,因為水都從天窗湧進來。」即便如此,柯比意還是堅持自己的平頂設計在世界各地都受讚譽。

或許,對有著社會家情懷的柯比意大師而言,這只是他尋求解決一般人居住問題的過程中,小小的失誤和缺點,但對住在房子裡的薩瓦一家人而言,這還真是一棟美觀卻不好住的子!(文‧李采洪)

*小辭典

1屋頂花園:當傳統的斜屋頂變平坦後,屋頂可以成為居家生活的空間之一,也可以在上面種花蒔草,將大自然搬到屋頂上。

2純粹主義:又稱後立體派(Post Cubism),主要提倡者就是柯比意,強調回歸到幾何、簡單的構圖,以改變立體主義後期的過度裝飾。繪畫時,甚至以機器做為造型的象徵。(文‧李采洪)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