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建設與破壞間的微妙平衡

人類在城市與自然之中,永遠走在一條建設與破壞、侵入與保護的界線上。

2015/08/18

  • 文字 / 楊之瑜
LINE分享 FB分享

光鮮亮麗的巴黎,歷史古蹟、時尚趨勢聚集於一身,但是這個素有光之城稱號的城市,每天早晨都有一組穿著高科技裝備的工作人員,深入地下,冒著骨折、吸入毒氣的生命危險,為這個城市維護著這個全世界最大的下水道系統,保持這個城市的「腸道」清潔。

這一套兩千三百公里的下水道系統,建立於兩百年前,距離相當於巴黎到伊斯坦堡,每天運送一百萬立方公尺的人類廢棄物,可裝滿一整個帝國大廈。不過這套系統隨著科技演變,至今已不只是下水道,還成為數位光纖網路通道。

這是國家地理頻道《超級城市》系列中的巴黎場景,這個城市,讓十幾、二十年前就全球跑業務的宇達電通總經理王聖非常有感觸。十年前就去過巴黎旅行的王聖,一直在觀察巴黎下水道的變化,對於兩百年前的巴黎就建置好一個完整系統,相當讚嘆,「當台灣還在講下水道接管率時,巴黎早在兩百多年前就想好了。」

他還點出一個人為發展與文化不扞格的地方:在這樣一個老舊城市中,居然可以透過下水道系統鋪設光線網路,不破壞城市景觀,「在發展與環境維護中做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這不容易。」

「怎麼行銷巴黎?這個城市幾百年,不能隨便碰的,維護這個城市的面貌,觀光帶來的價值就非常高,」他覺得,「未來台灣國民所得要達到三萬美元,要靠製造業很難,降低成本是一種思考模式,提高價值也是。從巴黎身上就可以學到一些。」

巴黎有很多觀光、餐飲、甚至奢侈品的消費,走的是軟性與服務業發展,王聖在巴黎看到的是,「台灣過去太注重生產製造,現在要如何發展服務業,要從想法開始改。」

而場景轉到也是以觀光業著稱的美國拉斯維加斯,全美最熱的城市之一,人類之所以能夠在此生存,靠的是一套完整的電力系統,在拉斯維加斯發電廠近郊雷戈登電廠的工作人員說,沒有電就沒有拉斯維加斯。在曼德拉灣賭場中,甚至還有一個水量足以填滿六座奧運泳池的人造衝浪池,這個賭場一天所需的電力是一間房子所需電量的一萬倍。

在拉斯維加斯的生存網路當中,王聖則是看到西方世界的另外一面。

王聖回憶起二十年前去美國出差的時候,非常訝異當地人毫無禁忌使用資源的態度,「怎麼他們車子都這麼大,而且很難一部車裡面看到兩個人。」但是,當他看到《超級城市——拉斯維加斯》影片中,介紹拉斯維加斯旁小鎮帕壤的居民,凡事自給自足,用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不依賴電力公司,就覺得這是人類的省思,「總有一天拉斯維加斯會變黑暗,但是帕壤還是會持續運作下去,」王聖認為,這代表著美國人也開始思考對自然資源的使用與節制。

雖然王聖對旅行這件事情一點也不陌生,不管是工作或是休閒,他從二十年前開始,就常常在歐洲、北美洲到處旅行,但是,看到《拯救地球》系列紀錄片中,研究者深入亞馬遜雨林、馬達加斯加島等人煙稀少之處作探險,他們投入工作的熱情,讓王聖十分感動:「那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環境。」

當看到影片介紹西藏與藏羚羊時,王聖還是希望有機會能夠實際體會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但是,看了一系列紀錄片後,他開始思考:人類親近自然會不會帶來破壞?其實,他的工作有部分也是幫人發掘一些值得去的自然與人文景點,可是當他做越多,他就越被提醒,自己會不會成為環境破壞的幫手?

六部紀錄片,涵蓋世界上古老與現代的城市,充滿人為建設的痕跡,也有探險家進入人跡罕至的美景,為研究也為保護。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人類在城市與自然荒野之中,永遠走在一條建設與破壞、侵入與保護的界線上。

《商業周刊》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專訪各界意見領袖,談論當月每週五晚間十點鐘播出的「My NGC」系列影片,訪問內容則於每月《alive優生活》登出。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