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在地球之南餵牛馬

【夫妻換工玩澳洲】

2015/08/18

  • 文字 / 陳愷鑫
LINE分享 FB分享

三十歲是人生一大關卡,子曰:三十而立,好像也代表人在30歲前一定要學會獨立。抱著這樣的想法,任教北縣的國中老師吳怡慧告訴自己:「30歲以前一定要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於是,她趕在此之前,利用留職停薪出國進修期間,嘗試打工度假,在澳洲一待十個月。

自認英文不好,所以她選擇不太需要交談的勞動場所,例如奶粉工廠、葡萄園以及馬鈴薯園。澳洲因為土地廣大、人力缺乏,所以除了當地工人之外,每年也有世界各地的背包客湧進搶短期工作。最常見的就是待在附帶仲介服務的背包客旅社等工作,有時來了個消息:「某某葡萄園需要兩週臨時工數名」,第二天就有交通車來旅社接人。這段經歷,後來被她稱為「台灣知青(知識青年)下鄉勞改」。

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到葡萄園工作。清晨五點半,天還未亮就集合,一到園子,分配好雙人一組一列,面對面開始剪葡萄,這一剪就是無止無盡。整個早上只能休息十分鐘,除此之外都得揮動雙手不停的剪,兩小時就足以讓人覺得「整隻手臂快殘廢!」

可怕的還不是剪好葡萄。因為葡萄很容易發霉,為免傳染,必須把發霉的爛葡萄剪乾淨。有一回吳怡慧在沒有保持安全距離下,企圖剪掉一整串發霉葡萄。一刀下去,葡萄彈了一下,上頭發霉白粉整個揚起,噴得她滿臉滿眼和鼻子,再吸進肺裡……。

當下,她眼中所見只剩一片白茫茫,居然想起國文課本裡、胡適得了眼翳病這段故事,心裡哀悽「沒有胡適母親在身邊幫忙舔眼睛」,該怎麼辦?幸好,後來靠著大量清水沖洗,終於重見光明。她回憶,那段時間每晚就寢時,闔上眼,都還看見一串串發霉的葡萄在眼前晃……。

她除了將吃苦當吃補,也見識到身為「外勞」所受的剝削:雖然做同等工作,但澳洲勞工可以在工作棚午餐,背包客卻只能在棚外吃飯配大太陽。而且因為實領酬勞必須先扣掉稅金,即使薪水一樣,但澳洲勞工繳的稅卻只有外國人(背包客)的一半!

有薪工作太累人,二○○六年初,趁著當時的男友(現已升格為老公)吳成夫來澳洲與她會合,兩人加入WWOOF(國際有機農場組織)會員,以換取食宿、不支薪的方式,先後到兩間農莊工作。因為不支薪,而且依據組織規定,換工者一天工作時數最多四至六小時,所以吳怡慧才得以喘息,改做餵雞鴨、遛羊駝這類輕鬆的工作。

在其中一個農莊時,正好碰上澳洲森林大火,那陣子每天都得留意新聞和風向,了解火勢情況,準備好急救背包,隨時做好逃難的打算。吳成夫記得,那時候天天都是攝氏43、44度的高溫。農場主人還說:風大的話,有時候火勢一天可以蔓延近百公里,情況可說相當危急。但因為農場主人夫婦已七老八十,吳成夫不忍丟下他們,因此當時雖然內心十分害怕,卻還是留下來陪他們守著家園。所幸後來沒事,這段經驗倒成了他難忘的回憶。

吳成夫是澎湖長大的孩子,田野風光對他來說並不陌生。但是當他遊歷澳洲南方、擁有多項世界自然遺產景觀的塔斯馬尼亞島(約台灣的2.5倍大,人口49萬)時,壯闊景致還是美得令他窒息。他們曾在開車時,放眼四周完全看不到一間房子,只有一大片一大片的色塊:東邊山上一整片薰衣草的紫,另一面是一大片黃色藥草,再過去又是一大塊綠色。這種大景,是台灣看不到的遼闊,這般震撼讓他體認:旅行是他生命很重要的一環。

而這趟旅程讓吳怡慧感受最深的,除了壯美風景,是結束一天工作之後,和世界各地旅人一起吃飯聊天的時光。

吳怡慧在當地結交了從冰島、芬蘭到西班牙來的朋友,讓她覺得好奇妙:「我們是如此不同,從那麼遠的距離到此相遇,有了共同話題,心靈相通……。」

小檔案 _ 吳怡慧

34歲,北縣國中教師。
拿打工度假簽證,2005年9月到隔年7月,遊歷澳洲雪梨、西澳等地。
分別在奶粉工廠、葡萄園、馬鈴薯園以及三個農莊工作。
心內話:要放眼天下,就要走進天下!

小檔案 _ 吳成夫

30歲,劇場演員。
2006年1~2月,在澳洲兩個農莊以工作換取食宿(WWOOF換工)。
心內話:人要遠離舒適圈,才能看清自己;眼界越寬,想的角度也會變寬!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