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鐵道慢遊

繼【慢食】後,世界最新生活風潮

2015/08/18

  • 文字 / 駱亭伶
LINE分享 FB分享

旅行採訪的經驗不是沒有過,今日小旅行的嚮導來歷卻很華麗,由作家劉克襄帶我和攝影師搭乘平溪線火車,親身體驗極其簡約的「11元的鐵道旅行」哲學。

為什麼是11?劉克襄在新書《11元的鐵道旅行》序言裡提到,台灣最慢的火車、最短區間的里程、最便宜的旅行,票價正好11元。11另一意則指「11路公車」──雙腳,11×11的概念,就是搭乘慢速火車,出了車站,再以走路實踐的慢遊精神。

劉克襄正是這樣以一節節車廂、一步步腳印,擴大自己的行旅版圖。很難想像,光是這條平溪線,他竟然搭過一百多次! 劉克襄說,平溪線特殊之處,在於世上很少有支線是東西向的,就像M型路線中間的那條。且這鐵道兩邊都是山,腹地狹小,經濟活動受制於山川,不會發展得像內灣那般商業化,很難得的保留了低海拔森林鐵道的原貌。

搭平溪線,還可看筆筒樹、油桐花,不同季節能見到森林不同變化。這裡的溪水也漂亮,「像十分到大華站有段峽谷簡直像太魯閣,從火車上就可見。」短短數分鐘路程,劉克襄像個說書人,將我帶入了另一個世界。

十分站一下車,就見到站長身上掛著很酷的大項鍊──銅製的火車路牌,這路牌有如一路傳遞的將軍令,唯有拿到路牌,司機才能將火車開往下一站。由於這在台灣其他火車路線已很少見,大夥興奮的拍照留念。

慢遊學:動手╳動腳╳動口

劉克襄適時提醒,該移動腳步走出車站看看。就像他在新書中說,他是另類鐵道迷,不僅是尋訪老車頭或蒐集硬紙票,鐵道對他來說不是一把尺,而是圓規,車站為針尖腳,自己就是那活動的鉛筆腳。所以他喜歡脫軌,溢出鐵道的思考範疇,往往也是旅途中最精彩之處。



走過十分老街,劉克襄一邊唸著大樹下米粉湯老闆有陣子腳受傷了,最近才復工;原本沿街剝箭竹筍販賣的老人,可能因為非假日旅客少,所以沒出現。箭竹原本是野生的,因比綠竹或桂竹要好採收照顧,老人家就把它種在村落旱田裡,形成了平溪線獨特的產業景象與風味美食。如果沒有劉克襄指點,還真不容易從箭竹筍小攤看出小鎮背後的變遷。

我們還看到十分鐵道沿線的花圃都整理得非常漂亮,有的甚至充分利用,松樹下種著兩排青翠珠蔥,兼具美化與食用功能。有位老先生,在自家花圃種了四、五種台灣原生種的山藥,對植物特別敏銳的劉克襄,細心拍照,兩人順口以台語聊了起來。

「是很有心的人,才會種這些給遊客欣賞。」劉克襄說。

「無啦,我是退休老人閒閒沒代誌。」老人曰。

「你這間樓仔厝真水。」我們讚賞。

「樓仔厝,內底樓(老)、外靠也樓(老)。」老人答得妙。

這麼具生活感的對話,再好的腳本家也編不出來。我觀察到,這一路上,有問就有收穫,劉克襄的11元旅行法則,跟當地人的互動很強。他懂得關心對方有興趣的話題,會問賣魚阿桑:今天是不是去基隆批貨?也會和擔任導覽志工的雞捲店老闆,談當地是否該蓋水庫的環保議題。與其說他投其所好,不如說他把別人當成自家人來關心,以至於他旅行時總是事事好奇,因而洞見常受忽略的細節美。

「他們不見得認得我,但是我對他們很熟悉。」。劉克襄的旅行態度溫暖又踏實。

最後,我們來到某泡麵廣告中張君雅小妹妹奔跑的平溪老街,坐在街頭柑仔店的阿嬤說起張君雅,像是說起自己孫女般開心。有趣的是,劉克襄在新書中也為這位虛擬人物,建構了一張真實生活版圖,沿著老街介紹她可能會去的紅龜麵攤、芋圓水果店、得定期去剪頭髮的晴雯理髮店……,終點就是她「就讀」的平溪國小。



如此慎重待之,其實他是真把張君雅當成曾在旅途邂逅的小學生。劉克襄看著操場上不到二十幾個學生,有點擔心的提到,最近聽說,平溪線三小鎮的三間小學,因為招生不足可能要合併為一所。若是小鎮沒了小孩,還有什麼朝氣嗎?

從劉克襄的新書中我發現,不是只有他熟悉的平溪才如此看待,即使第一次拜訪的地方,他也有著同樣熱情。「因為這是我的家園,即使初訪之處,我都有回家的感覺,每個地方我都想認識。」

原來,對劉克襄來說,看似往外走的旅行,卻是一次次回家的路。他用11元的慢速旅行,重新發現這個我們曾經自以為很熟悉、實則不怎麼了解的家園。我想,對他來說,旅行的角度,原來就是一種愛的角度。

劉克襄像是一位重新喊開麥拉的導演,以最簡單11元玩法,引領我們再度看見、愛上以為早就消失的風景。這些風景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們很少真正駐足、走進,所以只能遠遠的懷念。

在慢速火車上,我想起了高中時搭過的淡水線小火車。原來,很多在現實中遺忘的往事,會在輕緩流動的速度感中慢慢浮現;不期然出現的追火車情節,更讓人發現自己加速的心跳,瞬間感覺年輕了好幾歲。忽然想起一部電影片名:「愛我就搭火車」,或許,搭火車正是愛台灣、愛自己最好的旅行方式也說不定哦!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