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雙掌翻出偶戲新潮流

從一個藍衫戲偶看見布袋戲革命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第一次看到「戲偶子劇團」的演出,是在新北市三峽區的「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戲偶子劇團正演出「阿弟與龍王」。一月天,戶外廣場寒風陣陣,三十來位看戲的大人小孩莫不穿著厚實冬衣。但,整個場子「燒滾滾」。

當戲台上手掌般的戲偶以一根鐵棒旋轉起比戲偶還大的鐵盤、鐵碗,或是表演噴火時,哇!就像看魔術一樣,我的雙眼也忍不住緊盯戲台,試圖找出特技的關鍵。不只是我這大人看得入神,現場小孩子唱和聲更是不時響徹雲霄。沒想到,印象中老掉牙的布袋戲,也能抓住新世代的目光。

看完演出,才突然發現,這其實是客家布袋戲,雖然還夾雜了國語、閩南語、客語甚至英語。但是半句客語也不會的我,已經學到不少客語單字。例如,戲中不時問台下:有沒有看到阿弟?反覆的以國語、客語對照有、無二字,引導台下回答。

小舞台演出、愛說客語的戲偶子,究竟靠什麼擄獲來自四面八方、有大有小的觀眾?

幕後推手是──團長邱豐榮,一位布袋戲界大器晚成的客籍後生,廿二歲才迷上布袋戲,就浪漫的、死命的、無悔的把演布袋戲當成終生職志,絲毫無畏接踵而來的困難。即使大學畢業後曾在傳播圈打滾三、四年,即使父母到現在還不支持,都沒澆熄他對布袋戲的熱情,一有閒暇,蒐藏戲偶、看布袋戲、學布袋戲樣樣都來。事實上,不隨著社會期望而盲從,認清自己熱情的所在,正是邱豐榮所堅持的。硬頸在他身上有了現代詮釋。

邱豐榮回憶,他以一個門外漢之姿到處學藝,「不輪轉」的閩南語往往令他不得其門而入,最後他決定自己苦練。喜歡布袋戲翻飛騰舞的邱豐榮原以為,把所有動作都學會,就能活靈活現的上台表演,誰知,藏在戲偶裡的五根手指頭,怎麼彎、怎麼折,都達不到效果。後來他才發現,關鍵不在模仿,而在手指的靈活度──筋夠不夠開。

操偶時,食指得撐起布偶,任其他四指隨意擺動,但擺得也要不偏不倚,戲偶的頭才不會歪。偏偏食指和中指的筋連動性高,沒有從小扎底的邱豐榮只能土法煉鋼,使力把食指往上扳,和中指離得越遠越好,一抓到空檔就拉筋。他說,「有一次停車等紅燈時拉筋,結果抽筋很痛,當綠燈亮起,無法催油門,後面的車直按喇叭,還引來警察……。」

光是手指拉筋如此枯燥且伴隨疼痛的基本功,邱豐榮就花了三年。

但真正的難還在:「了解(傳統布袋戲)的同時,又得想辦法丟掉!」邱豐榮不甘願只循著傳統路途,永遠只能把老師傅傳授的那一套原封不動呈現。在他眼中,布袋戲絕對可以跟著時代走,不該只在廟前乏人問津,也非一場木頭的晃動秀。於是,他一方面想盡辦法吸取傳統布袋戲的養分;另一方面,他在二○○三年成立戲偶子劇團,並決定在戲中加入他最熟悉的客家元素,成為走遍全台角落的客語布袋戲團。

「他是直接跳出來,直接重編我的戲。如果不是有一點堅持,是沒有辦法的。」邱豐榮的前輩、「西田社劇團」總監吳正德說,布袋戲是很保守的,老師怎麼演,你就這麼演,很少像他這樣的。邱豐榮甚至讓傳統上說閩南語的戲偶開口說客語,「客家電視台」副台長湯昇榮認為,這麼做需要偌大的勇氣,畢竟布袋戲市場已經先天受限,無法如大型劇場般招來數百人的觀眾。

我認為,與其說邱豐榮突破傳統,更貼切的說法是,他以現代硬頸精神,卻靠最軟的手法,堅持傳承布袋戲。

他處心積慮要讓看過戲的人都說讚:「我要讓觀眾不用擔心看不懂,反而是看完笑的走出去。」甚至,劇團生存問題都還排在觀眾需求之後,因為觀眾埋單,他的戲就有出路。

因為處處著眼觀眾,連一秒之內的細節他都要照顧。

曾經,邱豐榮也在表演上踢到鐵板。他回憶,二○○五年劇團「蛋蛋超人」的戲碼在全台展開百場巡演,這齣戲角色、劇情夠新鮮,觀眾反應頗佳。特別是超人在最後一分鐘才出場短短一、兩秒,吊足觀眾胃口,經常一演完,台下小朋友即簇擁而上。演了十幾場後,一次他照例問小孩:「想不想看蛋蛋超人出場啊?」在異口同聲的要求下,隨即將超人旋風般的現身又消失,沒想到台下卻傳來抱怨:「這根本就是鹹蛋超人嘛!」

原來,邱豐榮找不到適當人偶,便把鹹蛋超人的面具裁掉嘴巴以下,套在戲偶臉上,以詮釋半超人、半人類的感覺。但他萬萬沒想到,會有小孩在眨眼瞬間看出破綻。一個小細節竟然毀了全部心血,這對製作道具向來親力親為的他是莫大挫折。自此,即使只有短短一秒,他也絕不輕易妥協。

以戲碼「桃子的節氣大冒險」為例,為了讓看戲的觀眾聽到更自然的聲音,邱豐榮捨棄傳統布袋戲一人擔綱所有男女角色口白的模式,改由女生來詮釋主角桃子的聲音。可是實際上,在後台同時負責音樂的這位口白女團員鄭怡真並不操偶,何時該下口白才能搭配戲偶動作,是難題。特別在意節奏感的邱豐榮說,每個角色一講完,就馬上要切換到另一個角色,傳統布袋戲演出通常是含糊帶過,「我要以一秒這更小的時間單位來要求(角色切換和銜接)!」

於是,無數次演練、一個眼神、感受彼此口白的節奏、雙方心裡默數著戲偶的動作步伐……,種種達成任務的方法他們都會用上。不用男扮女聲,讓這齣戲能以更貼近實際生活經驗,拉攏觀眾。加上富節奏感的對話,也讓桃子活潑頑皮的個性展露無疑。

雖然邱豐榮自行創作劇本,故事也很現代,但他也不時在劇中加入諺語,為客家發聲。

以「阿弟與龍王」為例,劇情描述的是家長期待子女藉由讀書功成名就,但偏偏子女愛上讀書之外的興趣。許多客語諺語就穿插其中,如:「為人子女要賢良,做人第一要讀書」、「竹要嫩時彎,子要幼時教」等。而這些都是他從客語諺語書籍翻來的,只不過書上的拼音並未統一,他時常為了字該怎麼讀、寫傷腦筋,像是「祈福」雖和「起福」的客語讀音相同,意思、寫法就略有差異。除了翻閱客家字典,他甚至也向研究客語和古文的專家邱從容請益。

採訪期間,我們一直有個疑問:有幾年,戲偶子劇團的演出只有三、四十場,表演之餘,邱豐榮都在做什麼?後來我才知道,漫漫時間中,他還是在想觀眾、經營細節、動手做道具,忙得很。如果他只演傳統布袋戲,直接買現成戲偶、道具來演出就好了。但他偏要演創作劇,幾乎所有道具就得自行設計、製作。一件只在戲台上出現三十秒的客家農民戲偶服,初期他得花上七小時縫製,這是八百四十倍的付出。而這還沒估計到,他採買材料的過程。

邱豐榮說,最簡單的戲服,卻是最難製作的,因為要展現農民的樸實和客家味,光選布就煞費苦心。台北市迪化街的永樂布市店家多,擔心有所遺漏,他一律由左到右、由外到內一家家的逛。他傳神的描述,為了製作農民戲偶的衣服,「在挑的時候,我要眼睛看布料,手去摸摸質感,腦袋裡邊演戲,把三種畫面融成一體,覺得這款料子,可以買。」具體來說,整張滿滿是花的客家花布過於花稍,不夠樸實,他最後用的是藍底綴有白色小花的布。

看過邱豐榮演的戲,可能讓人質疑:這是客家布袋戲嗎?曾經有位老師問他:「戲裡只有幾句客語,好像名不副實!」邱豐榮還是回到他最在乎的觀眾身上,「我思考的是觀眾會不會覺得我們的戲好看,然後再把客家、傳統的元素加到戲裡,你不能為客家而客家。」

我不得不說,邱豐榮的客家布袋戲真的很高招,因為沒有客語這道門檻,聽的、看的似乎一點也不客家,但是,越不在表面上強調客家,就越能潛移默化的展現客家風貌。

例如,客家庄裡常見的伯公(土地公)就被他運用在「桃子的節氣大冒險」中。他說,在劇中伯公賜給桃子一把具有神力、可以排除萬難的「伯公拐」,象徵伯公是客家很依賴、靈驗的信仰。又如,劇情尾聲,桃子將伯公拐歸還時,在拐杖上綁上金紙、插在舞台上,就是客家還福感謝伯公時,將兩根竹子夾上金紙並插在田裡的轉化意象。

「你可能有很深的想法,但很多自己堅持的事,手法卻要很輕盈。」邱豐榮的這句話,正是現代硬頸精神的極致詮釋。目標要硬挺挺的,過程和手法卻要夠軟,就像他一路走來一樣,為了自己喜歡的布袋戲,和打開客家布袋戲的大門,無所不用其極的討好觀眾,再難也願意。

當戲偶子以「移動故事堡」之名在全台巡演時,邱豐榮讓待在家看電視的小孩走出戶外,也感染他的快樂,他說,這種人與人面對面的真實互動,才是他追求的。

【延伸閱讀】戲偶子劇團

網站:www.playpuppet.com.tw

成立時間:2003年

團長:邱豐榮

劇團特色:演出時國、台、客語多種語言切換,特別強調互動,除了和觀眾對答外,角色也會走出戲台,讓大家看到過去只在幕後的操偶人。演出劇碼多為自編故事,題材融合傳統和現代,並適時加入客家文化

精典劇碼:阿弟與龍王、桃子的節氣大冒險、蛋蛋超人等

近期演出:3/3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美術館園區、4/30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小檔案_邱豐榮

年齡:1971年生
學歷: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經歷:「咱兜新庄布袋戲館」藝術總監、「大愛電視台」節目企畫
現職:「戲偶子劇團」團長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