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老派流行

80年前的經典設計依然實用 戀舊是癮頭也是品味經濟學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台南的老房子,僅僅是簡單白牆的一隅,配上一張阿嬤級豔綠的普普風沙發,整體空間就添上更多的韻味。老家具經過了歲月的淘選,彷彿就附著了一份神韻,隱隱透出一股力量,背後的源由,其實是它們親身見證、陪伴過好幾代人的生活,自然散發出一股處變不驚、通透人世的定靜。

「物的生命比人更悠長,」這個道理,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楊凱麟,在旅居法國的期間終於悟出了,「年輕時負笈法國,總是訝異於法國人家裡的沉靜質樸,與由此散放的美感。後來漸漸理解這是老房子與老家具,所自流露的氣氛與光暈。」

然而,現在古早好物數量不多,想在跳蚤市場挖到寶,只能全憑運氣,所幸不少藏家也與時俱進,把願意釋出的藏品拍照上網,在網拍搜尋,往往比在市場無頭蒼蠅似的亂轉,挖到寶的機會更大。

所謂的「老物件」跟骨董不同,不論是台灣或自歐美遠渡重洋的老器物家具,指的大抵是從二十世紀初,到民國五、六○年代左右,即便是最新的「老物」,像是一九七○年代,以塑料為主的普普風器物,至少也見證過一個世代的流轉。晚於這個年份,器物的底蘊故事、情感寄託不夠深厚,藏家們大多看不上眼。

睹物生情,這個「情」字,就是每個藏家的蒐藏標準,所以人人心中各有一把尺,一般人眼中的垃圾,很有可能是他們的黃金。像一九五○至七○年代的鐵皮機器人,因為把玩時總能喚起了日本籍舊貨店老闆Jeff在兒時與父親的回憶,所以就入了他的寶庫。

所以,萬物皆可蒐,重點在持續精蒐,累積完整系列,往往經過時間的考驗後,奇貨可居。經過創意使用,獨樹一格,也是舊貨迷上癮的原因。相較於昇華成為承載美學和歷史文化的骨董,老物其實仍具有功能性,舊物迷也總是想方設法,讓這些老件在日常生活中延續它的價值。

所以,設計師毛家駿就把老製冰盒當成零錢盒來用;舊貨界資歷近二十年的老闆吳啟弘,則是把大鐘形狀的工廠水銀大燈,往地上一放,削掉以前用來吊掛的鐵環,放上一片圓玻璃,就成為獨樹一格的工業風邊桌。

「老東西只會越來越少。」高中開始「拾荒」的舊貨老闆簡銘甫,最愛的是擁有即將瀕臨絕跡物種的優越感。

許多老物的藏家,往往家中儼然就是座小型博物館。蒐藏陶瓷成痴的陳德清,還記得兒子小時候跟他抱怨,同學家的裝潢華麗,自己家的裝潢卻都是盤子。痴迷舊物,免不了讓外界會產生「玩物喪志」的觀感,但是,這些屬於台灣早年的陶瓷器具,其實反映了形形色色的常民生活,如果沒有他在收,恐怕就要散碎在歷史之中了。陳德清的夢想,就是要自己開一間小型的台灣陶瓷博物館。

如果你想先淺嘗一下舊物的獨特韻味,為自己打造一隅時光倒流的回憶空間,我們找了多位專家從小物件到大物件,做深度的介紹。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舊貨迷的世界,看看到底有那些寶藏,讓他們如此沉醉!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