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燈光活用的劇場氣氛學

強調光的機能運用而非燈具外形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家中材質無法立刻換掉,生活道具難以馬上到位,但有最後一個掌握氣氛的關鍵,能讓家在過年前及時煥然一新,就是燈光。

它能讓僅是四壁白牆的平凡空間立刻變得溫馨,或充滿戲劇性。但重要的是,布置重點仍不在燈具的形式,光源帶來的機能,決定氣氛的美感。

好燈擁有充滿生活感的光源

初購房子,我在想要塑造成北歐舊貨風小臥室的天花板,裝上有著四顆圓滾滾霧玻璃燈罩、典型塑料的橘色燈具。小臥室擺設少,自以為這燈具能呈現簡單俐落卻明亮有型的北歐風格。

為了睡前閱讀,我便在每一個燈罩裡裝入六十瓦的燈泡。某天不經意抬頭,天哪,過強瓦數的燈泡太熱,形狀很美的橘色老塑料整個扭曲變形,看得我心疼不已。

亡羊補牢的在藤沙發旁站一盞立燈,平時拉直燈柄,將光源朝天花板打上均勻柔和的間接光;要低頭讀書時,便拉低燈罩,就近把字句都照亮。這種溫暖的光線、隨著需求所選而產生的自在、閒適感,似乎才是真正北歐的生活感。燈光提供了理想的功能,氣氛也隨之而來。燈具長什麼樣子,可能不那麼重要了。

亮眼的款式和刻板安排,往往蒙蔽我們內心對燈具在機能面的需求與期望,覺得客廳就是要一盞引人注目的主燈,廚房和浴室則是萬年不曾質疑或重新考慮過的中央吸頂燈。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有差異,為什麼光源的安排卻一成不變?

完全運用檯燈的傘狀光空間

「光線,原本就是為了要服務眼睛的。」擅長經營氣氛的豐華小館、春餘園子兩間餐廳主人唐白餘家中,不管是客廳、喝茶長桌,或是觀賞庭院的走廊過道,都沒有一盞吸頂燈、大吊燈,或聚光燈。只有透過素色燈罩漫開光線的一盞盞檯燈。因為,「不管站著還是坐著,都只要照亮眼睛以下、膝蓋以上的範圍,沒事也不需要看天花板、角落,不是嗎?」

剛走進來,的確昏黃一片。但無論是喝一杯茶、聊一下天,和狗玩,或者吃一盤唐太太拿手的臘味飯,傘狀燈罩下的光線,無一不聚精會神的照清楚了明亮的茶湯、對座人臉上表情,狗兒亮晶晶的眼珠,和肥瘦均勻的臘腸。輪廓清晰,卻不顯得過於鋒利。檯燈光圈外的方直角落,則在陰影的皺摺中產生一種圓潤、安心的包覆感。

讓人瞬間掉進日本文學家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中:「美,不存在於物體中,而在於物與物產生的陰翳的波紋和明暗中。」這並非朦朧美,而是透過改變光的路徑,就近適宜照明,不再從上而下強烈直射,便改變光的質感和表情。從機能面出發的燈光無形中展現了個人風格。唐白餘安靜、穩定自在的性情,就算是他不在場,透過這個家中發散的燈光,訪客亦有親炙般的感受。

軌道投射燈打造高斜角柔光

檯燈不是唯一的選項。引領茶席成為一種生活美學的清香齋主人解致璋,就很懂得利用軌道投射燈,賦予老房子現代的面貌。

同樣回到機能面。解致璋的幾張老木桌前,常常聚集超過十人的學生、國外友人,有時桌面擺上宛出原野、姿態斜倚的蒼勁木本插花,像是春天裡的櫻花枝條、夏天帶青果的一段釋迦枝。常見的餐桌吊燈,固然可以將大夥兒籠罩在親密的燈光氛圍中。但低垂搶眼的形態,容易干擾桌面茶席、花藝。

她選擇四盞排列於軌道上,可調角度的投射燈光線,高高的自三米之上的天花板落下來,已不過於強烈,能毫不干預桌面風景的,給予眾人如同吊燈般的柔和光暈,風格現代、俐落。同時在桌面留下植物枝椏舒展的美麗樹影。

在廚房,她也撇去中央吸頂燈不用。光源位置不對,無論高矮,誰都會在自己腦袋瓜的陰影下,光線不足的做事。她在流理台上方靠牆處,拉兩條鋼線加裝投射燈。整體沒有太亮,不犧牲情調,然而在台前工作時有燈光直射,一根頭髮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為那直接以泥水抹牆的素樸牆面,帶來光影與豐富的表情。

另者,浴室燈光也能根據功能產生形式變化。為了在化妝時不被自己腦勺或睫毛陰影遮住臉,不知道有多少人得硬抬著臉往上就著吸頂燈的燈光。然而擅長設計光線路線的室內設計師劉同育曾建議,燈光可以直接裝設牆面上,尤其鏡子兩側。以壓克力包覆最簡單的低色溫、偏黃光日光燈管或燈泡,就能發出柔和均勻自然的光線,打在臉上或散發於空間中,氣氛獨具。

拋開了外形與固定位置的限制,按照機能來挑選燈具,可以創造新的美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