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全台第一家 百貨裡蓋神社

八大看點!近距離欣賞翻新建築

2015/08/03

  • 文字 / 林昀熹
LINE分享 FB分享

林百貨既然為台灣現存最早的百貨建築。重新開幕之際,究竟有什麼可看之處?哪些地方沒有一番指點,容易錯過?

欣賞的大方向是,建築美學。原來,日本大量進行歐化時,從西方習得的都市計畫手法、建築美學與工法,常常會先在台灣做實驗;而二○、三○年代在西方是現代主義抬頭的階段,因此台灣當時雖為殖民地,但是在世界現代化的潮流之中不但沒缺席,「甚至可說走得滿前面的。」跨文化研究學者黃建龍說。

仔細觀賞林百貨建築,會發現它同時具備建築美學上時代轉變的軌跡,以及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與材料。

長期研究文化資產的建築學者傅朝卿在《日治時期台灣建築》一書中,將林百貨店歸為「藝術裝飾風格」(Art Deco),是新古典主義正要跨入現代主義的階段,因此,林百貨既有著花草、弧線等古典元素,也兼具幾何圖案、水平線條等現代語彙。

負責修復林百貨的建築師徐裕健則說,林百貨使用的材料與工法都是當時頂尖的,像鋼骨結構、耐震設計與鋼筋混凝土,而從許多細節,像是溝紋面磚、瓷磚、洗石子牆面、磨石子拼花地板、銅門把等小五金……等,不但能見其工藝之細緻,更是林百貨魅力之所在。還有哪些細節非看不可?我們整理如下。

1. 中正路外觀秀:有如建築博物館

不用進到林百貨,眼睛就可以開始聚焦了。只要站在中正路民生綠園口,就能看到20世紀初建築藝術風格的演化。台灣文學館(原台南州廳,1915年完工)屬於古典風格;林百貨(1932年落成)則同時擁抱古典與現代元素;到了消防局第二分隊(原台南合同廳舍,1938年落成)就是典型的現代風格。而林百貨對面的土地銀行(原日本勸業銀行台南支店,1937年落成),則是走沒有邏輯的混搭風格。

2. 台南第一座電梯:竟是耐震核心

當時的電梯稱為流籠,對當時的人來說是超興奮的新潮體驗,每天都有民眾從鄉下專程來感受這種垂直移動的感覺。流籠一次可搭載12人。當時的電梯小姐可不簡單,各個出身名門世家,也不輕鬆,每次都需要兩人內外合力操作升降。現在,林百貨內使用的電梯雖然是新的,卻刻意作透明設計,讓搭乘者可以看到內部殘留的軌道。徐裕健說,令人讚嘆的是,電梯外牆不僅是當時最新的鋼筋混凝土所建,還因堅固的結構,成為整棟建築的耐震核心。特別的是,當時的電梯樓層指示,是指針的設計,部分樓層還可以看到原指針的殘片。

3. 梁柱交接處:那時就有鋼骨結構了

往天花板上看,梁柱交接處的圓弧線腳,是所謂的交叉拱頂,是仿歐洲古典風格,常見於歐洲的各式公共建築,營造恢弘氣勢;但更厲害的是,它是鋼骨與混凝土做成,支撐效果好,難怪歷經921大地震都沒事。

4. 外牆溝紋磚:傷腦筋的高難度復舊

看似容易搞定的外牆磚,卻是修復時最難的項目之一。仔細看林百貨外牆的溝紋面磚,這些窯變磚每塊顏色其實深淺有些不同,卻順暢柔和的推演成一整面。然而要修補遺落的磚塊時就傷腦筋了,建築師徐裕健花了一年不斷摸索,試做十多次,才燒出可以順暢銜接周邊舊磚顏色的新磚。他特別在面對大門左邊第二根方柱離地約一公尺處,安插了一塊格外「突兀」的新磚,讓人們瞭解,若不去比對每處不同的磚色而進行制式燒製,就會發生這種失誤。

5. 三種幾何圖形的窗戶:現代與傳統工藝的完美結合

林百貨位於三角窗位置,且將大門開向斜角,刻意營造地標建物的氣勢,也使得內部空間得以三面採光,並且以方形、及當時少見的圓形、八角形等現代風格裡常使用的幾何造型窗戶,讓林百貨成了當時最摩登的建築。尤其木結構窗的圓形接榫,不論在傳統匠藝和現代科技方面都是細緻上乘之作。

6. 磨石地板:保留失傳的古老工法

林百貨在二樓與四樓分別有紅黑相間的磨石子地板,仔細看,會發現有一小部分不太一樣、較為模糊,那是刻意保留下來的原始地磚,當時可能是以煤炭渣和木屑混合製成,現在因為已經無法用同樣方式製作,因此以仿古新作的方式回復當時的面貌。

7. 外牆彈孔:百貨變成戰炮隊陣地

徐裕健說,古蹟之所以能說故事,是因為從短簡殘篇中保留歷史的記憶。林百貨店保留的不只是早年台南的繁華與榮耀,更忠實記錄戰爭的肅殺。二戰前後,由於林百貨是附近的制高點,日本人便在此設機槍陣地,美軍轟炸時還把六樓一角給毀掉,國民政府接收後也有空軍防砲部隊駐守頂樓。如今六樓保留了一面留有彈痕的牆,是對戰爭最直接的描述。

8. 全台唯一神社:供奉日本財神爺

林百貨雖被稱為「五層樓仔」,但其實有六樓,除機械室、展望台,主要是開幕第二年才落成的小型神社「末廣社」,供奉日本財神,提供社內參拜,保佑家人及員工平安。修復時也將神社,包括鳥居等復舊,重現當時風貌。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