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圖片來源/打開新竹社會企業)
(圖片來源/打開新竹社會企業)

綠色布幔原來是會呼吸的豪宅 三座大樓找回竹北兩公頃森林

2021/12/02

LINE分享 FB分享

竹北一間豪宅,大樓外牆滿滿垂掛植物,像一片綠色布幔。新竹網友很好奇,拍照上網發問:「應該是住宅吧?怎麼外面都是草?」「竹北這棟建築物是做什麼的?」、「有在使用嗎?」、「住在裡面不知道感覺怎麼樣?」

它是住宅,由建築師江文淵率領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打造「若餘山」、「若合山」及「若蒔山」三部曲建築,其中「若合山」以每坪57.7萬、總價7千8百萬元,是今年新竹實際成交最高單價豪宅交易之一。

(圖片來源/打開新竹社會企業)

(圖片來源/打開新竹社會企業)

在「打開新竹」活動前,alive搶先開箱這幢建築。站在嘉豐南路一段,發現它不僅僅只是豪宅,更像是一座垂直森林。

建築大門沒有圍籬,一進入,就被綠意全然包圍。這裡種下超過1萬2千棵樹木,綠覆率高達217%。若把三座若山大樓植物加總,共為竹北找回約兩公頃的森林。

池塘迤邐至內院,利用雨水回收,原生溪魚馬口魚、石賓悠游其中。所見植物,八成為台灣原生種,半畝塘品牌經理蘇培凱一路為我們介紹:「這是油點草,常被誤認為成長於水邊的蘭花。」、「那是苦楝樹,社區居民會採果榨油。」長期工作於其中,他笑稱自己因此長出「生態眼」。

建築裡,綠意觸手可及。住戶沒有綠手指怎麼辦?社區有課程,半畝塘也提供綠維養陪伴計畫。(攝影/陳宗怡)

建築裡,綠意觸手可及。住戶沒有綠手指怎麼辦?社區有課程,半畝塘也提供綠維養陪伴計畫。(攝影/陳宗怡)

「如果跟一般人一樣做混凝土建築,還有意義嗎?」蘇培凱說,「我們想把樹找回來,把鄰里關係找回來。」

在二樓公設層,多功能會議室裡,出現一圓弧狀造型紅泥牆,供社區孩子當玩樂碉堡。這座紅泥牆,使用古早建築工法,以糯米水、熟石灰、稻稈與稻殼製成,因屬多孔隙材料,能吸收水氣,成為一道「會呼吸的牆」,也是若合山每戶家中的標配。

弧狀造型紅泥牆使用古早建築工法,能吸收水氣,成為一道「會呼吸的牆」。(攝影/陳宗怡)

弧狀造型紅泥牆使用古早建築工法,能吸收水氣,成為一道「會呼吸的牆」。(攝影/陳宗怡)

我們穿梭其中,這才發現,與其直接貼上豪宅標籤,不如說,這幢建築更具有它欲傳達的設計主張。理解新竹在地風土,創造自然通風,運用格柵與深遮簷設計,隔絕陽光熱傳導,降低熱輻射。當走近戶外水牆,原來西開口有風,風吹過水牆,送來清涼水氣。陽光、水與綠意,此時一併俱足。

若水會館的長木桌,是討論空間,也可舉辦茶席。(攝影/陳宗怡)

若水會館的長木桌,是討論空間,也可舉辦茶席。(攝影/陳宗怡)

繼續轉往若水會館,這裡前身是陶瓷工廠,如今是半畝塘的辦公室,也是住宅研發與展示中心。會館入口有座土地公廟,古老大榕樹旁,夏天時會舉辦蚊子電影院。

同若合山一樣,若水會館也擁有一座窯灶。平時修剪枯枝,生質能成為柴火熱能,好好燒一頓飯,好好吃飯,再讓灰燼回歸土壤。經過長期訓練,蘇培凱成了窯灶專家,他認真算過,撿五根木柴,柴火正好夠燒一頓飯。「這是人與土地換算的概念。」他說。現代人太方便了,有時重回「不方便」,反而更貼近自然。

若水會館也擁有一座窯灶,生質能成為柴火熱能,再讓灰燼回歸土壤。(攝影/陳宗怡)

若水會館也擁有一座窯灶,生質能成為柴火熱能,再讓灰燼回歸土壤。(攝影/陳宗怡)

若水會館隔壁是厚食聚落園區,散落咖啡廳、豆花愛玉鋪、選物店與洞穴酒吧。挺神奇的,它既是網美拍照熱點,卻仍保有自然質樸。而我們散步一天,好像走進一座城市桃花源。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