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絲瓜的多樣滋味
2022/08/21
- 文字 / 洪愛珠
小暑一過,烈日灼人,家裡又隔三岔五的吃起絲瓜來。絲瓜雖然一年四季皆產,但因為清熱下火,總是把握夏季盛產時多吃,天涼後便難得買了。
絲瓜品種之中,長型多稜的澎湖絲瓜最脆嫩,我的媽媽生前以台語叫它「十捻菜瓜」,「捻」指其折稜。她說時總是發笑,因為與台語「雜唸」諧音,那兒童般的玩笑神態我總也沒忘記。澎湖絲瓜多送餐館,非零售市場主流,我也樂得在館子裡享用。特別常去的「蘇杭點心店」,其絲瓜蝦仁小籠包,用的正是澎湖絲瓜,脆口、淡麗而鮮爽。
前些陣子,我的臉友們紛紛學起「蒜蓉蒸絲瓜」。這道菜,老字號的「香港九記海鮮」做得好。不過菜牌上的正式名稱,是「蒜蓉蒸勝瓜」。因「絲」字在粵語發音不吉,有「輸」的意思,故改稱「勝瓜」,又一諧音典故。九記也採用澎湖絲瓜,脆甜瓜肉,與蒜蓉濃味很襯。
素日買絲瓜,最常採購的蔬菜攤,在蘆洲中山市場,由一對中年夫婦經營。老闆常戴一頂海軍陸戰隊鴨舌帽,我先生便暱稱他陸戰隊。陸戰隊原先經營餐館,改行賣菜,仍慣選上貨或特殊品種。市場中菜販數十,多售傳統絲瓜,或圓敦敦的小玉絲瓜。然而陸戰隊有獨家,我因此發現情人絲瓜。
情人絲瓜與澎湖絲瓜等長,皮紋近似傳統絲瓜,瓜肉則結實的多,色翠而甘潤。產量有限,在批發市場僅是約千分之五的少數。另外,偶見略短幾吋的溫泉絲瓜,礁溪出品,栽種於溫泉流經的土壤,口感亦佳,通常供應宜蘭本地餐館,釋出不多。這兩種長型絲瓜,我皆厚切成三公分的圓片,先煎後煨。
家裡燒絲瓜,不像館子先過油,容易糊軟,這兩種瓜肉質較挺,則沒問題。若不易取得,小玉絲瓜也行,只是成品中心軟一些。
台灣家庭常見燒法,是與薑絲開陽同炒,或炒成蛤蜊絲瓜。我認為開陽雖鮮,但較扎口,改用干貝醬。先以薄油爆香薑絲,將絲瓜塊兩面煎過,下干貝醬,及台灣本產,一點不腥的「民星頂級魚露」,兌少許熱水,燴成金黃色鮮湯(東南亞魚露味更濃重,不宜用於絲瓜),將絲瓜煨熟入味即成,滿口汁鮮瓜甜,味濃且清。
干貝鮮湯浸絲瓜
今年的美人絲瓜產量更少,改用小玉絲瓜,厚切再對開,與干貝汁和蛤蜊同燒。若用於宴客,湯汁過濾後才澆上絲瓜,如金黃琉璃薄芡。取出蛤蜊清肉點綴,更方便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