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永續環保
房子的結構是用二手遠洋貨櫃所組成。

國際大師蓋廢材豪宅:回收水造瀑布、低碳排竹屋

2020/09/10

LINE分享 FB分享

現在已不再是點到為止採用幾種綠色建材,或做出綠建築便可心滿意足的年代了。人們越發將住宅結構劃為一個調和完整的系統,同時整個設計的階段都必須將建物之後的生命週期事先考慮入內。

雖然環境考量理所當然影響著建築設計,但是設計成果依然可以在美學上取得成就,與最為抽象和最具理論性的作品相比也不遑多讓。

永續設計因此取得一個全新面向,不再只限於務實或道德的討論。

■二手建材再利用
海洋列車之屋SEA TRAIN HOUSE
地點:美國加州洛杉磯
設計師:珍妮佛.席格

初來乍到的訪客根本無法想像生鏽鐵門的背後是怎麼一回事?蒼翠繁茂、氣味濃烈的花園就像是沙漠中的綠洲,而住宅則被藏在花園的最深處。

要進到屋子,必須先穿過一條種滿金蓮花的小徑,接著步上一條沿著八十五英尺(約二十六公尺)長,由小溪修築的蜿蜒小路,沿途還有一道利用自來水資源回收的瀑布,以及屋主卡爾森(Carlson)這位熱帶的熱愛者,從世界各地引進來的上百種奇花異草。

卡爾森希望這次蓋房子能夠用上那些擱置在集散場好幾年的金屬貨櫃。除了可節省經費,也是為了他口中所說的「與工業材料的一場愛戀。」設計構想是在兩側各疊上兩個貨櫃,架上屋頂後,就在中間形成了起居空間。

設計師席格(Siegal)回憶道:「他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的告訴我,這個案子是客戶導向,絕對不是建築師導向。」這代表房子的設計可不是為了要展現什麼建築師宣言,而是完全為了居住者量身訂做的。

經過整地後,大約花了三個月完工。這棟架離地面三英尺(約○.九公尺)高的房屋,基本上是單純以鋼鐵與玻璃量體組合起來的。位在中間的起居空間與戶外花園則以一道昂貴的玻璃牆分隔開來。

斜屋頂由兩道大型反折鋼梁支撐,橫梁則是使用當地建築工地回收來的美洲黃杉木,天花板也是使用回收浪板。

在卡爾森幫忙設計完成的屋頂隔熱層,是從屋頂下方遮蔭處開始設置窄管,讓冷空氣經此管道循環至太陽曝曬的屋頂高處。

■會呼吸的竹構工法
竹屋BAMBOO WALL
地點:中國八達嶺水關長城
設計師:隈研吾

在這個案子裡,隈研吾使用了他一貫的設計取向,並充分發揮他從日常材料中擠壓出造型美感的能耐。這個案子不僅是用竹子建造,甚至可以說是對竹子這種材料的歌頌。

竹子是種建築師與營造廠手上最常見的廢料,但也是一種具有高度永續性的材料。

隈研吾的設計從長城外觀借來了低調的水平形勢。但長城象徵著永久不變、固態、隔離的意象;而別墅的竹牆卻顯現了光線的輕易滲透與穿透。整座別墅的微風,也象徵著某種輕巧、無粉飾,甚至脆弱的特質。隈研吾指出,他從竹子中找到了「材料內含脆弱感的魅力。」

建築平面的核心是個精緻的茶屋,懸浮在方形的水池上,並鄰接起居空間。這個茶屋的四周,是隈研吾稱作「鷹架」的竹牆,一方面提供隱私感;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眺望蓊鬱常綠的山景。

隈研吾的設計告訴我們,如果運用適當的空間設計手法,豪華住宅與永續設計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並存。最終,或許這棟房子可以變成某種建築設計界的特洛伊木馬,幫助我們暗度陳倉,把永續設計觀念植入到房地產開發商飢渴圖利的腦袋裡。

■零溫室氣體排放屋
羅馬街128號R128
地點:德國斯圖加特
設計師:偉納.索貝克

設計師索貝克用地址「羅馬街128號」(128 Römerstraße)來命名充滿未來感的自家住宅「R128」。房子集合了他所有關於永續發展、能源節約、資源回收的想法與研究之大成。

這棟房子水晶般的透明盒子外觀是用鋼骨與玻璃帷幕組成,只需四天就能全組裝起來。

為了使房屋不管是建造還是拆除時,對大地的衝擊都能減到最低,設計上特意採用模矩化的構造,因此構件可以分解堆疊,只需一趟卡車就能全部運到現場,而任何一個部分都可以輕易的拆除並回收。

這棟房子集合了不少當今最先進的住宅能源管理技術。「我的目標是要建造一棟完美的綠建築,比任何節能建築都有更好的生態價值,這就是我為自己設定的標竿,」索貝克說。「我要求每個構件都可以簡單的回收,這樣未來屋主修改房屋時就不會製造廢棄物,也不必受限於我的設計。」

索貝克還指出,這種從未被應用在住宅建築上的材料,可以讓太陽光透射到室內。天花板的水冷面板會吸收夏季陽光的熱能,再透過熱轉換器把蒐集來的能量導入儲存槽。

這些熱能可以在秋冬較冷時節從天花板釋放出來,變室內的暖氣來源。當然三層玻璃設計也確保了房子夏天時不會過熱。(屋內沒有任何窗簾或百葉窗,隱私完全靠周遭的樹木。)

屋頂備有四十八組太陽能電池板,用電尖峰時須少部分購買公用事業的電力,但總的來說,它的賣電量還是大於買電量。由於這棟房子完全自給自足,在使用上,並不會產生任何形態的溫室氣體排放。

小檔案_21世紀全球永續住宅

作者:艾蘭娜.史丹(Alanna Stang)、克里斯多夫.霍桑(Christopher Hawthorne)
出版社:商周出版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