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鐵道技術完整保留!台北機廠把雜牌變王牌

台灣鐵道博物館 Part2

2017/09/21

  • 文字 / 王思涵
  • 圖片提供 / 陳平卿
LINE分享 FB分享

相較於鐵道歷史悠久的英國、日本,台灣沒有自主鐵道工業,車輛常進口英、日、德型號再組裝,看似不那麼正統,但在鐵道專家洪致文眼中,台鐵這種「八國聯軍」的混雜性(Hybridity),正是台灣鐵道發展的特色。從19世紀英製蒸汽鎚、日據時期木模工藝,一路到美援時代的廠房建築,走一趟台北機廠,就能看到台灣鐵道技藝生根發展的軌跡。

蒸汽鎚
鎮館之寶!自製火車零件主戰力


鍛冶工場裡的三座蒸汽鎚,從建廠沿用到遷廠。其中刻有一八八九年、英國製造的蒸汽鎚最經典。相較於手持鐵鎚鍛造,蒸汽鎚擊力道更強,能製造出更堅固的零件,早期拿來鑄造兵器、貨幣或維修船舶,日據時期引進北廠後,專門製造火車零件。

洪致文指出,蒸汽鎚是早期鐵工廠象徵,現今台鐵大部分火車零件都交由電腦開模3D設計,或向外採購,但當時北廠則是一切自給自足,甚至還有鎔鑄、鑄鋼、壓鋼等整套生產設備,所有零件、工具都自行生產,連浴室裡的水龍頭都由工廠自製。

操作蒸汽鎚展現了早年師傅的手藝。老員工黃錫喜與林連福兩人一組熟練示範,當年若沒七、八年歷練的老師傅,可是無法駕馭這台骨董蒸汽鎚,這和輩分高低無關,而是操作時看似簡單的動作,實則須小心調校鍛造力道與合作默契,裡頭全是功夫。

連接蒸汽鎚的複雜蒸汽配管,也是當年文史團體主張無法異地保存的有形文化資產。「日本人設計北廠時,在小細節處都有放入『節能』概念。」林連福指著天花板陳舊管線解釋,連接蒸汽鎚的白色管線,是從鄰近鍋爐工房為蒸汽鎚送來高壓蒸汽,驅動機器運作,另一條棕色管線,則蒐集運作過程中剩餘或逸散的熱氣,統一集中往東送往浴室來加熱洗澡水,思考極為周密。

木模
10萬多件!消失名車的基因庫


火車零件五花八門,在沒有電腦3D繪圖的年代,該如何打造零件?答案是「木模」。洪致文解釋,先透過木模製作砂型,再翻模灌鐵製作,「也就是鐵鑄零件的模型。」木模師傅除了要會看設計圖,還得知道鑄造原理及加工方式。現今北廠保存十萬多件木模,早至1922年的蒸汽調整閥,晚至1975年的柴油車變速轉接頭,蒐藏豐富。洪致文認為留存木模的最大意義,是許多現已消失的名車,或可藉比對木模拼湊回來,這將是北廠未來展示的焦點。

鈑金工場
美援時期自造新車大本營


美援與台北機廠的成長關係密切,廠內包括總辦公室2樓的增建、柴電工場、鈑金工場,以及鈑金工場所屬的車輛工區等,都是在1951~1965年間的美援經費下完成或改建。1959年落成的鈑金工場常被稱為新車工場,林連福解釋,那是因為從美援時代到他剛開始工作(約1980年代),工場還會自造新車。根據台博館委託中原建築系的研究報告,1959年~1967年,該工場共製造客車517輛、貨車1,398輛,大幅提升北廠車輛製造的經濟價值。泰國守車正是在此製造。

泰國守車
史無前例!台灣自製車廂外銷


跟著導覽來到客車工場時,志工語帶驕傲的說:「台北機廠在最輝煌的1960年代,曾外銷100輛守車到泰國!」守車有「貨車車長的行動辦公室」之稱,在建造火車技術中,雖不算特別精密高深。而有關台灣自製火車外銷的事跡,大概也僅此一筆。在戰後物資缺乏、萬事仰賴進口的台灣,北廠在美援資助下自立自強,有能力拼裝車廂並外銷,創造53萬美元的外銷成績,仍值得紀念。洪致文提到,同時期的「客車鋼體化」也是美援時期台鐵節省外匯、提高自製技術的舊車換新計畫。(編按:目前現場無此車體。)

飛快車
推動北高一日生活圈先驅


曾在北廠修復的名車難以計數,引起劃時代交通革命的「飛快車」即是一例。這款1955年台鐵向日本東急電鐵購入的柴油特快車,最高時速達105公里,台北到高雄僅需5.5小時,讓北高當日往返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在西部縱貫鐵路奔行多年後,1980年代漸漸報廢消失。2012年因一則新聞發現彰化有家麥當勞仍存有一節飛快車車廂做為生日餐車,最後由念舊的鐵道迷買下、交由台鐵認養,未來可望在台北機廠鐵道博物館裡展出。

EMU100型電聯車
第一代自強號!來自英國的貴婦


目前廠內唯一得以欣賞完整車廂的EMU100型電聯車,是一九七八年因應西部幹線鐵路電氣化即將完工,台鐵自英國引進的台灣第一代自強號。時速最高達一二○公里,創下北高運行僅需四小時十分鐘的紀錄。英式圓弧形的車廓,外觀優雅,原廠內裝有絨毛地毯、木製書報插,歐風濃厚,在當年是新奇高級的體驗,「英國貴婦」名聲不脛而走。

官方名稱「自強號」也有一段小故事,反映彼時台灣退出聯合國與中美斷交,在國際政治局勢上發展不順的自我砥礪:「莊敬自強,處變不驚。」

名聲響亮,英國貴婦卻命運多舛。八○年代不幸經歷幾起火車對撞及出軌事故。為加強警戒,台鐵在原本棕色系車廂外,塗裝橘紅色與黃色增加顯眼度,變身成大家記憶中的「貓頭鷹臉」。退役後幸得保存,卻因二○一三年在鐵道文化節上被挪作「塗鴉未來火車」,以及嘻哈歌手拍MV跳上車廂,引起過爭議。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