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金門北山播音牆是昔日國軍向廈門沿海心戰喊話的工具,矗立至今已成戰地觀光景點,默不作聲見證兩岸對峙歷史。(來源:姚瑞中提供)

破敗外表下 藏著舊時代的故事

當代藝術家 姚瑞中

2016/05/26

LINE分享 FB分享

當台灣獲邀參與二○一四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平行展(編按:與主題展和各國家館同檔展出),端出的代表作不是東亞第一高樓一○一,也非明星建築師最新設計,答案出人意料:廢墟影像。涵蓋魯凱族舊部落遺址和離島洋樓等全台廢墟,從另類角度詮釋台灣近代史,都是姚瑞中長年拍攝的作品,「廢墟意味著東西被拋棄了,這是文明進展的必然結果,因此沒有廢墟,就不會有文明。」他希望人們看到殘破的景象之餘,也去思索廢墟背後的成因。

「破敗的外表往往只是最容易被看見的冰山一角,我反而想找出冰山底下那一大塊形成廢墟的原因。比方風光一時的台灣紡織業,一九八○年代後由於工資調漲以及全球經濟自由化衝擊,導致政府取消保護政策,所以紡織業重鎮桃園才會一度有那麼多廢棄工廠;加上當時社會很瘋大家樂,人們到處求神問卜,萬一不靈驗小廟或神像就常被丟棄荒廢。」姚瑞中發掘廢墟根源的執著,來自年輕時的初體驗,廢墟在他的創作生涯一直占據重要地位。

「一九八八年我為了考大學報名補習,過程十分苦悶,常騎著摩托車毫無目的閒晃,那時候一無所有的我,自然而然就晃到廢墟去,因為那裡頭也是一無所有,讓人產生莫名的親切感。」

藉由廢墟,姚瑞中認識了當時的藝文界奇才,「我常去台北公館的咖啡廳『甜蜜蜜』鬼混,老闆吳中煒很有藝術天分,常四處撿破銅爛鐵,很清楚哪裡有廢墟可跑,我就跟著他一起潛入……。之後楊德昌拍《獨立時代》我當美術指導(編按:獲金馬獎最佳美術指導提名),場景裡的骨董櫃及家具都是我跟組員從廢墟找來的,楊導看完只說了一個字:猛!」

姚瑞中擅長用黑白底片拍攝廢墟,他遊遍離島記錄澎湖、金馬的軍事要塞,以及早已棄置荒廢的古厝,「澎湖望安花宅是少數完整保留的漢人聚落,金門、馬祖各有不同的建材與造型,這些屋主當年前往汶萊、菲律賓等地經商,返鄉蓋洋樓也混合南洋樣式,例如為了遮蔽午後雷陣雨而加入騎樓的『五腳基』樣式,甚至還開闢槍眼防禦海盜襲擊。」他的照片彷彿是一部滄桑的台灣文明史,讓大眾看見廢墟過往的輝煌,也殘酷的反映歲月的無情。

小檔案_姚瑞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兼任講師,持續推出廢墟為主的創作計畫,2010年號召學生成立「失落社會檔案室」,親身訪查蒐集全台廢墟和公共閒置空間,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系列書籍,喚醒社會大眾重視此議題。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