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你為什麼不關心他?」老鷹想飛的故事

2015/11/11

LINE分享 FB分享

1980年起,台灣經濟起飛,老鷹起飛的畫面,卻越來越難見。老鷹消失在台灣天空的現象雖然不是一夕之間的變化,但卻是因為這種漸進式的消失,才讓我們難以察覺環境變遷對生態造成的影響。台灣猛禽研究會的沈振中老師長年對老鷹的觀察紀錄了這一段正在發生的「空中浩劫」,23年的影像紀錄目前已經集結成電影,將於今年11月20日正式上映,全案過去曾在flyingV上集資,以達成上線的目標。

《老鷹想飛》中的主角是「黑鳶」,是最接近人類的猛禽,經常出沒於都市,屬於台灣可見的33種日行性猛禽之一,俗稱「來葉」、「厲翼」。黑鳶以動物內臟、肉塊以及死掉的小動物為主食。牠們親近人類。黑鳶主要分布於歐、亞、非、澳,範圍廣泛,無滅種之虞,全球估計多達一百到六百萬隻,這是一種很輕易可以見到的飛禽。先進的日本、高度城市化的香港,都還可隨處見到老鷹,但唯獨黑鳶在台灣的處境卻是數量最稀少的猛禽,目前統計全台僅剩300多隻,已經被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

什麼是「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按照族群數量與保護等級,可分為瀕臨絕種保育類、珍貴稀有保育類及其他應予保育類之野生動物共三大類。

依該法第3條的定義,「瀕臨絕種」係指族群量降至危險標準,其生存已面臨危機之野生動物;「珍貴稀有」係指各地特有或族群量稀少之野生動物;「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係指族群量雖未達稀有程度,但其生存已面臨危機之野生動物。

老鷹的消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老鷹是生態系統健全與否的重要指標,身為生物鏈的頂端掠食者,若老鷹的數量開始下降,被掠食者的壓力解除,便會大大影響生態系的平衡。

也許我們一時間看不出生態系受到破壞的影響,但認識並了解老鷹消失的原因,讓我們意識到一件事:不論是老鷹還是人類,還是所有與我們共享這片土地與天空的朋友們,都暴露在亟需改變的惡劣環境之下。


《老鷹想飛》的重要幕後推手主要有四位,分別是沈振中老師、導演梁皆得、林惠珊研究員以及吳念真導演。沈振中老師本來從事穩定的教職工作,因為對環境以及野生猛禽的熱愛,二十年前毅然決然辭去工作,決定獻身一輩子給黑鳶。從基隆到屏東,只要有黑鳶出沒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沈老師的身影。二十年,是一段多麼漫長的時間:二十年已經足以將一個孩子拉拔成人。而沈老師對黑鳶的關心,就像父母對子女一樣無怨無悔的付出。

「與其說是我發現牠們,倒不如說是牠們擄獲我,要我為牠們記下這正在發生以及即將發生的事。」這是沈老師在他所執筆的《老鷹的故事》的第一句話。每個傍晚,沈老師會在暮色中,一個人拿著望遠鏡,看向天邊,一隻一隻的數,彷彿是「晚點名」似的看著這群屬於天空的猛禽。

「我不是在『賞』鳥,」沈老師說,「我們身為人類,和大自然的萬物都是夥伴,我們只能靜靜的觀察牠們。這才是我們與猛禽相處的生存之道。」因為沈振中老師的紀錄,才有今天《老鷹想飛》上院線的計畫。起初在決定製作影片時,沈老師堅持不需要在影片中提到他個人,只要呈現黑鳶的畫面即可。也許就是這樣的精神,才成就了他二十年默默地走訪每個山林,探查黑鳶足跡的紀錄。


《老鷹想飛》中用底片記錄黑鳶身影的,是梁皆得導演,導演一路隨著沈老師的腳步,記錄下天上的老鷹以及每個仰頭觀察牠們的志工。從黑頭髮拍到白頭髮,是梁皆得導演對生態最崇敬的關懷,總共超過23年的拍攝時間,已經打破台灣電影史上拍攝時間最長紀錄。《老鷹想飛》邀請到吳念真導演為影片真情獻聲,豐富了《老鷹想飛》美麗的畫面,用最真摯的口白,道出猛禽與人類之間的情感,也再一次讓我們見證老鷹故事的美麗與哀愁。

《老鷹想飛》除了記錄黑鳶翱翔的姿態、母鳥餵食幼鳥的畫面之外,也循著新一代研究員林惠珊的腳步,追查老鷹在台灣消失的主因,而這一追查,來到了台南。看著田中一隻隻包含黑鳶在內的鳥隻屍體,林惠珊將牠們帶回實驗室檢驗後,意外發現了老鷹死於田野間的原因。


「今日鳥類,明日人類?」是長期關注老鷹的志工心中的疑問。相較於日本、印度甚至尼泊爾,大量的黑鳶可以在稻田中休息,在台灣,田裡卻看不到黑鳶棲息的樣子,反倒是研究員只能在田中發現一隻隻老鷹屍體。也許了解老鷹消失的原因,拯救的不只是老鷹,反而是我們自己。


究竟讓老鷹不再飛翔的原因,會不會最終也回歸到人類身上,在環境變遷之下,面臨全新的生存挑戰呢?也許《老鷹想飛》沒辦法給大家一個肯定的答案,但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老鷹想飛》即將把問題帶上大螢幕上,今年冬天,我們應該勇敢的面對。


原文出處:群眾觀點

《老鷹想飛》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FlyKiteFly/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