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油畫背後的藝術信仰

陳郁秀的傳家寶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站在「觀音山」巨幅油畫前,前文建會主委、現任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無限滿足的看著畫中的細節:「你看,雲好像會飛,樹上的葉子在動,如果你想像你站在這山上,從這山坡路是不是可以往下走?」

這幅一•三公尺乘二公尺的畫,是畫家父親陳慧坤八十一歲時的作品,就掛在陳郁秀家的客廳裡。現年九十九歲的陳慧坤在台灣畫壇,被視為是大器晚成的畫家,六、七十歲之後才畫出可觀的作品,大山大水尤其是他的特色。而「觀音山」則被藝評界視為他的顛峰之作。

陳郁秀喜歡這幅畫,因為「觀音山」牽繫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一九八八年,陳慧坤累積了前幾年歐遊的寫生經驗,正想好好的把台北近郊的美麗描繪下來,而陳郁秀的先生盧修一(編按:前立委,一九九八年因肺腺癌過世)出身三芝,對淡水一帶非常熟稔,當時剛出獄的盧修一,便充當起岳父的司機,開車載陳慧坤到家鄉附近作畫。

寫生時,陳慧坤習慣獨處,所以盧修一會站得遠遠的,只有在風強幾乎要吹垮畫布的時候,他才會趕緊上前幫忙護畫。那時候的盧修一背負政治黑牢的污名,求職處處碰壁,不擅表達情感的陳慧坤也不多說什麼,翁婿兩人只是這樣靜靜的在觀音山前,一起看著晨昏日落。

「觀音山」背後隱藏的翁婿情誼,讓陳郁秀對這幅畫情有獨鍾,陳慧坤留給陳郁秀幾百幅畫作,朋友曾好奇問陳郁秀,為什麼不換別的畫掛?但她就是喜歡這畫,每天再忙再累,回家看到它,情緒就隨之沉澱。

「一幅好畫,讓你百看不厭,就像巴哈、莫札特的曲子,百聽不膩。」從小,陳慧坤就告訴陳郁秀:一幅畫,能讓你有想像空間,有延伸性,那就是一幅好畫。陳慧坤留給女兒的,不只是畫,也是一種「鑑賞美的能力」。留法期間,父親教她去看羅浮宮,不要一口氣全部看完,去一次,看一間展示間就好,才能慢慢體會畫的精髓。陳郁秀花兩年,才把羅浮宮裡的畫看完,直到現在,她都還能清楚描述,每幅畫的細節和精彩之處。

父親教陳郁秀看畫要「從小看大」,先看畫的細節,再站得遠一點看整幅畫給人的感覺。在法國,陳郁秀看博物館的畫,看凡爾賽宮的雕刻,回台灣,她看廟宇的門神,看建築的山牆,別人說沒什麼特別好看的,她卻看得興味盎然。「如果你懂得看,會覺得台灣很多地方都很美!」陳慧坤作畫,始終是一筆一筆很仔細的畫,他也告訴陳郁秀,要當藝術家,基本功很重要,作藝術得靠一步一腳印累積,不要想一步登天。

在父親「基本功」的要求下,陳郁秀十六歲隻身到巴黎學音樂,十一年間只回過台灣一次,寂寞艱苦的異鄉生活,卻從沒讓她放棄過對音樂的堅持,都是來自父親的支持力量,「不要為了錢或是任何人,要做自己喜歡做的,才不會輕易改變!」父親斬釘截鐵的告訴她,成為藝術家的條件。

如今,即使每天有處理不完的公務,陳郁秀仍堅持,每天早上七點鐘就練琴,從不間斷,練琴這一小時內,她往往更可以想通一些事情。「剛練完琴的時候,我的頭腦最清楚!」

父親的畫,給了陳郁秀終生的藝術信仰!而這樣的藝術信仰,讓她更有力量,面對人世的無奈和無常。在先生盧修一坐牢、罹癌臥病時,她就靠著音樂度過最艱難的時光。如今她的兩個女兒:鋼琴家盧佳慧和小提琴家盧佳君,也繼續用琴聲,傳承家族的藝術血脈。陳家對藝術的堅持精神,就透過陳慧坤的畫,如此代代相傳。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