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與電影大師的春日約會

搶看千篇一律賀歲片?不如10部經典好影片

2015/08/18

  • 文字 / 謝曙羽
LINE分享 FB分享

留法多年的電影學者劉森堯,終日徜徉在電影和文學的浩瀚之海裡,除了教授影史,也在爾雅書房裡與電影同好分享他個人的觀後感。只要一提到電影,他顯得歡愉且青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過年長假,《生活專刊》請劉森堯推薦一些寓意深遠的經典名片,他便熟悉的數算起法國電影流派——新浪潮(Nouvelle Vague)電影。

所謂的新浪潮電影,始於六○年代初期的法國。原先的法國電影講究優異的拍攝技術、強調特殊的法國品味、捨得花錢卻喪失清新的原創力。

後來由於電影不景氣,只好用低成本來拍電影,並大膽啟用年輕人,手法上以實景拍攝,手提式鏡頭,運用自然光,以長鏡頭拍攝,演員採即興表演,這種不拘形式的手法產生了一種視覺趣味,和自由浪漫的感覺,充分的展現了導演的個人風格,這就是新浪潮電影的起源。

而這種獨特而詩意的敘事風格,有別於當今粗糙浮誇的商業電影,確實是值得花一段嫻靜時光去汲取的文化養分。

在劉老師所推薦的新浪潮電影導演中,高達(Jean-Luc Godard),是當中影響力最大、最重要的創作者。他以極低成本拍出傳世之作1「斷了氣」,描述一個年輕偷車賊的逃亡與愛情。電影中自然、即興的原創性,帶著舒緩文藝氣息的警匪片風格,讓觀眾著迷。

2新浪潮的另一員大將楚浮(Franscois Truffaut)的成名作「四百擊」,是他自己孤獨而不快樂童年和青少年的生活寫照,此片糅合了楚浮作品的重要元素:對生活的熱愛、豐沛的想像力和抒情的詩意,坦誠不造作地呈現他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完整的家庭生活,以及追尋自由的渴望。此片在當年於坎城影展中一鳴驚人,與「斷了氣」並列為新浪潮電影的重要作品。

3身為電影教授和電影評論家的侯麥(Eric Rohmer),以鋪陳出細緻樸實的文學風味電影著稱,侯麥非常注重季節與地點以醞釀角色的心理,將法國各地的民情、風俗、景致佐以四季變化,來敘述他的故事。九○年代推出的「四季的故事」系列,便是以上述元素來敘述愛情,其流暢的自然詩意,贏得「詩的電影」、「文學電影」的美名。

4至於被譽為「新浪潮之母」的安妮 ‧華達(Agnes Varda)的影片,向來有著一股對生命的熱情與關注,時而富有實驗性。如風景明信片、牆上的複製畫、街頭雕像、壁畫……等等,都常常成為她片中的場景。

她著名的電影「一個唱一個不唱」,藉由兩個女子的情誼,來探討六○及七○年代法國的女性解放運動。之後,為慶祝電影一百年,她受邀拍了一部以「電影先生」為主題,結合當代巨星所演出的「一百零一夜」,她可以唯美的歌頌景致,又同時高度關注時事。而報導攝影出身的她擁有另一項傲人成就,即拍攝出紀錄片──「艾格妮撿風景」,一部才華洋溢,並獲得評論與觀眾一致好評的藝術成就之作。

5屬於左岸派的路易‧馬盧(Louis Malle),二十五歲即以黑馬之姿拍出了處女作「通往死刑台的電梯」。原只是個懸疑的偵探故事,其昏暗的場面調度和幽淒的爵士配樂,顯現著馬盧式的美學概念。女主角珍妮‧摩露飾演與人私通而謀殺丈夫的中年怨婦,也因著此片成為新浪潮的象徵人物。

6電影科班出身的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其作品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總是在挖掘我們看不見的潛意識世界,運用影像述說複雜的內在情思。現實與記憶的糾葛,使得他的電影沒有「現在」,只有過去和夢幻。而這正是其迷人之處。

亞倫‧雷奈的電影不僅不會過時,而且歷久彌新。其名作「去年在馬倫巴」簡直就是場夢幻囈語,這夢中迷宮,沒有「去年」也沒有「馬倫巴」,只有疑惑和苦痛的虛幻愛情與死亡陰影。然而「現實」並不存在,全片令人困惑卻又美妙無比,它喚起一種久遠的夢幻經驗。

7法國著名小說「情人」的作者,亦被評為「新小說之母」的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她的電影生涯源自於她的青春之鄉──中南半島的生命經驗。「印度之歌」是她「印度三部曲」中的一部,該片主題是關於冗長的晚宴和時間的消逝,以越南的法國大使館為背景,其畫面華美,音樂悠揚,片中演員們跳著探戈,動作緩慢而誇張。莒哈絲的電影,脫離不了自傳式的個人回憶,「印」片即因她的殖民地生活經驗而渲染出疏離而憂傷的色彩。

8台灣電影八○年代的背景,一度與法國新浪潮時代相似,多位導演承續了新浪潮的電影手法。例如,楊德昌當年自美返台,從「光陰的故事」的溫柔纖細、「海灘的一天」的綿密苦思,到「青梅竹馬」的內蘊豐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懷舊省思等。楊德昌的影片在當時,突破舊有的關卡,為台灣新電影帶來發展上的激勵。

9此外,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和蔡明亮的「愛情萬歲」,在內涵與形式上都頗為突出,為台灣電影史寫下了圓滿的進程。這兩部片分別見證了台灣情感經驗的過去與現在。

「戲」片像含蓄的史詩,描述了逝去時代的生活面貌,堅強生命力令人感動,一個場景一鏡到底的電影美學,使該片從頭到尾盡散發著迷人魅力。而「愛」片則像一部悲觀的現代都市寓言,赤裸展現了經濟高度發展下的精神危機。瀰漫著虛無與頹廢,超現實夢魘般教人難以掙脫。

10「愛情萬歲」之後,蔡明亮赴巴黎拍攝了「你那邊幾點」,片中的幾個鏡頭,可看出「四百擊」這部片子曾經深植或影響過蔡明亮。尤其「四」片中的小男孩,再度出現於蔡明亮的片中已是個老人,彷彿新浪潮電影在法國出生與老去,而曾經被其奶水餵養的台灣導演,如今在遙遠的他鄉異國,延續了這波電影風潮。

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2月23日(初六)開始營業,會員制,不外借。營業時間:0900~2100(02)2392-4243

台中非觀點劇場:2月21日(初四)開始營業。除入內觀賞,亦能外借或單買。營業時間:1800~2400。0938-624-690

小辭典_新浪潮

新浪潮電影風格多以專注的手法記錄一個事件、一些人物。不少影片都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新浪潮分為電影筆記派與左岸派,出身自《電影筆記》雜誌影評人的導演有高達、楚浮等;聚集在塞納河左岸的導演則年紀較長,他們並無任何組織,其電影作品較偏重文學性,且多以拍攝紀錄片起家。

小檔案_劉森堯

台灣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愛爾蘭大學愛爾蘭文學碩士,法國波特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教於逢甲大學。著有【電影生活】、【導演與電影】,譯有【電影藝術面面觀】、【布紐爾自傳】、【伯格曼自傳】等。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